卞氏小锅诞生记
文/淮草滩
上古传说,楚人卞和于荆山伐薪,得一璞玉,先后献于楚厉王、楚武王,却分遭两王膑刑惩罚,后“泣玉”荆山下,幸得楚文王识宝,琢成举世闻名的“和氏璧”。卞和献玉有功,文王嘉赏苞茅三船。卞和好不容易把那么多苞茅运回家,堆了一大垛。你道苞茅为何物?就是生长在江南水滨的一种类似芦狄的植物。青时可以饲牛马,成熟后多用以行巫、祭祀燃烧,类似今天的燃烧火纸。
守着这一堆派不上用场的苞茅,废人卞和真是哭笑不得。两场雨下来,一垛苞茅眼看就要霉烂了,受了水的穗粒再经受闷热,很快发酵,散发出一种类似酒糟的气味。嗅着这种“好闻”的气息,卞和突然灵光咋现。他收集了一些苞茅穗粒,和以秫米、稻壳、果核等,进行蒸煮、闷酵、过滤等,竟然酿出酒来。这种酒有别于当时楚人常饮的米酒,性烈,味浓。经过不懈地摸索,卞和终于熟练掌握了这门做酒技艺。酒也逐渐被周围百姓接受。于是卞和索性打起了“卞和醩坊”这款招牌,做起了酿酒营生。
时光悠忽一百余载过去了。卞氏后人遵从先祖遗训,不读书、不为吏,酿酒为业。醩房也随郢都迁至汉阳。孔夫子周游列国,应楚昭王聘,来到汉阳,闻香觅见“卞家醩房”,与那卞氏后人一见如故,无话不谈。夫子在汉阳盘桓数月,眼见出仕无望,便决心返鲁。卞氏因听闻中原人更喜烈酒,便随夫子北迁,落户新蔡邑。从此,蔡酒渊源长流两三千年。
21世纪初,卞氏后人在三千年蔡酒基础上,挖掘整理传承数千年的醪糟秘方,辅以现代技术,成功复原“小锅烧房酿酒工艺”,酿制出甘冽醇厚、风味独特的系列白酒,命名为“卞氏小锅烧房”。欣逢盛世,蔡酒争香。在祖国70华诞到来之际,卞艳民董事长真诚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全国人民幸福安康;真诚祝愿祖国早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鸿梦;祈愿“卞氏小锅烧房”系列白酒香飘九州,为中原文化昌隆贡献自己绵薄的力量。
(此文乃天中闲人淮草滩应吕蔡卞氏小锅烧房特邀创作。转发必须注明出处。盗版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