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戈尔诗云:
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

【聂太礼(乌鲁木齐)/味古方室书法院辅导老师】
稼翁填词丨木兰花令.伤秋叶
原创诗呆 原载《简书》《芒砀文学社》群
西风乱剪梧桐梦 一夜萧萧秋更重
可怜残叶任飘零 坠入埃尘谁与共
寒蝉凄切长相送 天地两分心最痛
今朝君且去随风 他日与君同入冢

秋天,你慢慢地走
(原载《星辰有声微刊》)
文 党东升 (原创首发)
眼瞅着就要到立冬的节气了,可秋天没有一点儿要走的意思,温度也一直在23一25度之间徘徊。虽然早晚也有凉意,但中午却依然是骄阳似火,本应该是花木凋零,秋风扫落叶的季节,可大地还是绿意盎然。“秋后无霜叶落迟”,这句老话,正对应了今年的这个秋天。
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对春天钟爱有加。韩愈(唐朝)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大诗人的春天朦朦胧胧,可却充满了生机。朱熹(南宋)写下“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佳句,来形容春天的婀娜多姿。杜甫(唐朝)用“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来诠释春天的真谛。叶绍翁(宋朝)的“满院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更是让人觉得春天的妩媚和妖娆。诗人们从多角度全方位审视着春天的美,以至于春天成为、历朝历代诗词达人,永远赞颂的不老话题。
苏东坡(北宋)先生的“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把夏天书写的恰到好处,杨万里(宋朝)更是把夏天的精髓给描绘的让人如痴如醉。什么“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什么“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啦,等等,等等。读着朗朗上口的经典名句,揣摩着诗人创作的意境,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沉浸在,绿树成荫、鸟唱蝉鸣的夏日之中。早把五黄六月汗流浃背、酷暑难耐的滋味忘到了九霄云外。
冬天,天寒地冻,特别是在北方,花木凋零,让人倍感荒凉,可同样受到浪漫诗人们的追捧。前朝古人咱且不讲,单就一代伟人的《沁园春.雪》,已被传唱的沸沸扬扬。“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大气滂礴的气场,语言豪迈的遣词造句,硬是把塞北的冬天给夸得美不胜收。
可我,更偏爱秋的模样。秋,象征着成熟,象征着收获,更象征着美满。秋,胸怀坦荡。秋,个性张扬。秋,不掖不藏。唐朝诗人 刘禹锡有诗为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高云淡,气正风清。没有了春的忽冷忽热,飘忽不定。没有了夏的烈日炎炎,暑气蒸腾。没有冬的寒风刺骨,滴水成冰。
金秋八月,丹桂飘香,李清照(宋朝)把秋天开花的桂花推崇有加。“暗淡轻黄体性柔,性疏迹远只香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桂花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才产生的独特魅力。
元稹(唐朝)的菊花, 郑思肖 (宋朝)的秋菊,都是借花颂秋的诗中典范。纵观古往今来,诗词也好,歌赋也罢,无不围绕着春夏秋冬,据己之好,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今得空闲,也想附庸风雅,然才疏学浅,难书佳句。唯借古今之名句,凑成一趣,以缓恋秋之意。
口干舌燥,困意来袭,抬头看表,不觉已近五更,罢了。秋啊,你慢慢走!
2019年10月26日夜

【金垛山下小山村的石榴树,永远的乡愁】
立冬
文:清舟
(来自《宜阳县诗词学会群》)
风吹落了一地相思
把昨天
零碎的记忆
贮存在昨天
风尽情的吹过
吹过昨天
今晚开始了
漫长且清冷的冬夜
从今晚开始
有的人只做冬眠
有的人只和酒杯对决
我只为生活
只在属于我的土地上
耕种着属于我的
下一个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