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作者:才斗 (中国)
本期诗评:吴红梅(中国)
本期总编:火凤凰(海外)

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才玉书的散文诗
文/吴红梅
1
或诗或散文,而后散文诗。我对散文诗一直是有抵触的,总觉得它是衍生出来的东西,缺乏本质的属性。若说态度嘛,也属于不明朗。
所以,很少读。
偶一读,也浮皮潦草,难以深入下去。在作者的思索维度与表达区块中,在近乎纯粹的抒情中,我有炙烤感。所以,读散文诗是向上蒸腾的体感,像被托举起来的云烟,人,整个都飘乎乎的了。
诗歌的身韵我捕捉得到,散文的形神间我也能构架起思维的桥梁,独对散文诗,一筹莫展,于是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甚至望而却步。
究其原因,大概是越来越不会抒情了。不,是越来越不钟爱抒情了,而善于判断式表达喜欢或不喜欢。因为阅读是绝对个体的行为,所以长期以来,我的阅读,是个任性的行为。
如果仔细思考一下,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汉语这五种表达方式,于我而言,还真就抒情常被我冷落,是我使用最少的手段。而在我看来,散文诗,基本都在抒情里。它在我不擅长的领域里。
而我可能更感兴趣的是这情从何而来?也就是,对探知背后更感兴趣。更有来自于中年妇女的懒惰,有时愿意看明明白白的表达,而不愿意猜。
所以,散文诗大户才玉书,尽管日日写日日发,我亦在朋友圈中作壁上观,哦,袖手旁观,连礼貌性的赞都不点。
2
才玉书简介里写道:“才玉书。笔名:才斗。虔诚的文学爱好者。喜欢在文字上行走。拉长瘦影。”有意思的是五个句号,那就是五层含义喽。
本名该是父母所赐,宿命所归,大抵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之意,若从姓名心理学上推想,也是冥冥中走上文学之旅的神秘力量,有个时髦词汇叫:暗物质。
笔名才斗,显然是才高八斗。自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也是努力的方向,但也不免让人觉得自诩。文人得有这么一点傲娇,这源于自信。我喜欢自信的人,因为自信才是让自己屹立不倒的优秀品质。对文人而言,那是对自己创作的文章的爱的表达。自己都不爱,指望谁来爱?文人风骨里,自古就有这一说。
虽如此,此人言谈间却极谦虚,即便对文学新人,也必称老师。称我也是,为此,没少跟他打称呼的官司。其实何必,都是文学的拥趸者,只是各有所爱,所以各有所长罢了。
“虔诚的文学爱好者。”和“喜欢在文字上行走。”这两句其实是同一个意思,表达了对文学的热爱,以及热爱的程度。这点是让我敬服的。在我的字典里,虔诚一词是冷僻词。我总是耽于俗世的种种欲中,脱不掉从骨子里散发出的烟火气,对什么事什么物什么人能虔诚以待呢?此刻,我亦淘漉不出,不禁冷汗涔涔。
“拉长瘦影。”说的是他自己的身形吗?一个瘦高的人,若光线拉长的身影。他是热闹的,但显然他是孤独的。一个关注影子的人必然有形单影只的心绪,也必然处于无人喝彩的孤愤之中。所以,一个时而出现在种种热闹中的身影,又时时想关闭通往外界的门窗。矛盾与纠结是他存在的一种方式,而另一种存在的方式便是不停落笔成文。也许,文字才是他拉长的瘦影。
所以,他的虔诚类似于偏执。所以,他每捕捉到一个点,便延展成一个系列,不写尽意,绝不收手。
3
《何处千里共婵娟》系列已发布三章十五篇,是否还有后续,不明。才玉书写道:“根据一个现实故事,创作的一部集故事、情节、描写、对白……于一体的散文诗。”
而在我看来,它不像散文诗。理由是:作品以剧本的形式呈现,鲜明标注着[剧情链接]和[画面],而行文又是散文诗的样态。与其说是散文诗,不如说是散文诗剧。反正散文诗也是散文与诗的结合体,再揉合进剧本的元素,也未尝不可。现在流行跨界混搭,文学也在时尚之列。
毕竟不同于我们高中教学中的作文,我想。高中作文讲究体裁分明,按现有的套子套住,用条条框框框住,用分数加以强制执行,所以,我总跟学生讲:我们的写作属于功利型写作,唯一的目的是得高分,所以,我们不敢写放胆文。而自由的文学创作则不然了,凡是有益的都可以放胆尝试,甚至鼓励创新。所以才玉书的这个系列,我没办法对号入座到哪一款,但显然这是独款的。
引起我好奇的还有名字,我曾用中学语文教师的思维标准,来给“何处千里共婵娟”划分句子成分,结果很难按标准厘清。如果意译,则通。因为千里共婵娟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表意了。其实这种划定句子成分的想法有些吹毛求疵了,或者说走入狭隘的思维空间了。如果这样挑剔起来,诗句经不起推敲的更多了。念此,我忽然醒悟一点,散文诗的语言其实不就是诗语言嘛。
《我在“小”之上》系列目前可寻的有二十篇,是否还有后续,不明。“小”加了个双引号,说明是有隐藏意的。于是我们看到了小花、小草、小路、小桥、小村、小院、小雨、小溪、小根菜、红小豆、小提琴、小棉袄……小,本身是个形容词,用在我在“小”之上的“小”,词性转化成代词了,指代各种小的事物。这些小在天地间,无处不在。作者似乎360度环视,撷取小,抒发大。小是个具体的点,呈环形向四周散射思维的光芒,这光芒就是作者在这些“小”之上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抒发的情感所表达的心绪。无不是心思机巧,一篇篇小文玲珑剔透。谁说散文诗承载不了大主题?以小见大从来都是高超的写法。
偶获朝阳残疾作家张杰赠书《红山女神》,不知才斗先生是不是彻夜阅读,然后梦见女神了,也不知是不是得了女神的神喻了,反正系列散文诗《穿越时空•专访红山女》出炉,目前,我看到了七篇,是否还有后续,不明。
秦岭是条离沈阳很远的山脉,印象中好像有一个以秦岭为主题的征文比赛,结果才玉书以散文诗的形式做了表演,一气呵成,写出《秦岭颂》系列散文诗六篇,并制作成有声读物。这种表演的气势,可谓汹汹。
其实,这让人很生羡慕。有的人总是苦于没有题材可进行创作,有的人有了题材又不知怎样进行创作,才玉书的创作题材似乎俯拾即是,而创作范式是专情的散文诗;有的人创作热情会有增减,有的人创作精力会有盈亏,才玉书却是恒温的,是饱满的;有的人涉猎文学领域是把文学当手段的,有的人真的是玩的,才玉书的手段也是目的,他嘴上也说着玩呗,快乐地玩文学,其实,他是认真地玩文学的,玩也分玩法的。
4
散文诗其实是舶来品。1918年4卷 5期的《新青年》杂志,发表了刘半农翻译的印度作品《我行雪中》的译文,文末所附的说明指出它是一篇结构精密的散文诗。“散文诗”这一名称从此开始在中国报刊上出现。
我的文学记忆中,属于散文诗名篇的大概就是高尔基的《海燕》了。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大概都会朗诵那段“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聚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因为源自诗歌,所以具备诗歌的音韵美。散文诗,是便于朗诵的文体。
再有就是鲁迅的《野草》了。当属思想性、艺术性极高的散文诗集。因为鲁迅将议论不露痕迹地融入诗化的语言中,使散文诗具备了强大的力量,也明确彰显了态度。
然而,这个分寸是不好拿捏的。既要脱离散文和诗歌本身,又要各取精华按一定比例糅合成文。也就是用诗的音节、对仗、格律,以及情绪、节奏、凝聚,揉合进散文的抒情和议论,从某种程度上讲,散文诗是散文和诗歌的升华。所以,在进入散文诗创作领域之前,一定是先熟谙了散文与诗歌的创作的。
想说爱你并不容易,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因为散文诗的特质过于主观和抽象,而客观和具象的东西才容易被人认知和接受。所谓高处不胜寒,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在所追求的“中国速度”中,获取信息似乎成了人们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烹一杯茶,熬煮一段时光,细嚼慢咽的阅读,几人为之?所以很多时候,散文诗属于孤芳自赏。
散文诗的最初创造者波德莱尔说:“散文诗足以适应灵魂的抒情性的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是的,动荡、波动、惊跳。我用这三个词去代入才玉书以及他的散文诗,竟发现是毫无违和感的。他有一颗时时驿动的心,且形于色。而他的文,以抒写心灵和主观情绪为主。我列举他几段话,以证明我所言非虚。
“生活在土里,隐姓埋名的心脏,微微颤抖了一下。
依旧淡然的托举受点皮外伤、露出地面的绿色,顽强的向上生长。”(《我在“小”之上•小根菜》)
“预感,终于在两地成熟。你的过程,应该是粉红色的、没有忧伤的惬意和幸福。走着走着散之,或许是上帝的圣旨,或许美色诱惑,疏松影落空坛静,或许陶醉了陌上骨骼。”(《何处千里共婵娟》第二章之九)
“ 我独行,史前陌上。瘦影,倾斜一个角度。
云朵,清风吹拂,天蓝蓝。地上,留下玉猪族人迁徙的脚印。好一幅皑皑白雪,一地又一地,壮观而又艰难的东进序曲的画面。 ”(《太阳•神佑红山女》)
动荡、波动、惊跳。有没有?
5
钟情于一种写作是真爱。我想才玉书是真爱散文诗的。如此,时间一长,他似乎也有了散文诗的身韵。在生活中,又飘乎尘世外;歌唱生活,而不叙述生活。他活在虚构的想象中,并以为那是真实。而他立足的尘世,从来都不屑一顾。
散文诗恰恰是靠想象和联想来编织的文体。在中学生修辞格讲义中,想象和联想属于虚写。一般来讲,属于未来时的为想象,属于过去时的为联想。而属于现在进行时的则属于实写了。所以,怎么在虚写中看出实,是读者的功课;而怎么以实为出发点写出包含着实的虚,则是作者的本事了。才玉书深谙此道,可谓道行高深,手段狠辣,所以是有大本事的人,而我作为读者,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散文诗脱胎于诗,所以对语言要求甚高,用精取宏,别有洞天。还要有诗的节奏,构成一定的韵律美。所以,散文诗是诗的舞蹈,而且是独舞。舞者需要观众,但不必非以掌声和鲜花供养,能读得懂舞姿的倾诉就好,所谓高山流水。
然而,文学从不卑微,勇敢者总有探索的路径。有无人喝彩并不是此行的方向,满足自己创作的欲求才是让自己心安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才玉书的孑孓瘦影,有着偏向虎山行的侠气与悲壮!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就是看了很多书但不见得会写书,就像学中文的不见得都是作家。真正的写作是内心的驿动,借助语言文字的工具表达出来,所以语言文字是表达手段,而心的驿动是写作的根本。
根本在握,卷舒自如;飘逸疏放,王霸雄图。散文诗领域,才玉书一番江湖。
6
据传,一日,才玉书看到了高海涛先生的一篇文艺评论,名字叫《〈洛丽塔〉与《红楼梦》比较论》,读罢心旌摇荡,夜不能寐。挥笔写下《雏菊与海棠》三章,读高海涛先生《〈洛丽塔〉与〈红楼梦〉比较论》之遐想。
我摘录片段,看看才玉书的遐想轨迹:
美丽的数字,曹雪芹把《红楼梦》种在了《洛丽塔》走过的土地。而纳博科夫的《洛丽塔》,远方的女儿花雏菊和中国的海棠,同样惊艳。(第一章)
《说吧•记忆》打湿了洛丽塔的衣裳,轻落雨,《枉凝眉》凄美了一段爱,律动古今歌一曲。(第二章)
致敬《比较论》,情浓经典
一篇序,情丝一缕缕
我醉了吗?魂梦萦
宿营文学殿堂是我最美的栖息
(第三章)
据传,高海涛先生看到才玉书的遐想后,大惊讶,亦挥笔写下:
从来论文说诗,不见诗说论文。
谁敢横刀跃马,惟有才斗诗人。
“真实的故事,我在灯火阑珊处约你,重温记忆里的拷贝。遥看一瘦影,流年吾独立。”
《才斗流年》,是才玉书在浑南作协微刊《沈水南风》上的专栏名字。愿瘦影安然,缱绻流年!

作者简介:
才玉书。笔名:才斗。虔诚的文学爱好者。喜欢在文字上行走。拉长瘦影。

作者简介:
吴红梅,高中教师,课余写作,悦己达人。有文字发表于各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