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家乡——清涧石盘
(博古通今篇)
文‖陕西清涧贺光武
枣 让梨推一脉彰,
乡 风慕义瑞气祥。
人 己一视始有今,
民 生在勤展辉煌。
博 采众长凝民心,
古 今一揆意激昂。
通 权达变盛世临,
今 非昔比助远航。

清涧是一块神奇的土地,石盘位于清涧县城80公里之处的黄河岸边,这里人文荟萃,黄土黄河文化底蕴深厚,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源远流长,今将《枣姑的故事》、《团圆山的故事》、《望娘潭的故事》恭呈于后,共享! 
枣姑的故事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进入清涧县域石盘上坪村,有一栩栩如生的人形石山,面容像慈母一样和蔼而安祥,当地老百姓称其为“黄河母亲峰”。与此相邻的兰清古城遗址(也叫闯王寨),相传是明末农民李自成起义军一度屯兵的城寨,寨堡高筑黄土高坡,东临黄河,背山面水,易守难攻,东西南北各300米。遗址内发现石器、陶器、铁器等文物若干件。近年来,秦晋两省以此自然景观和古遗址为主开辟的黄河三峡风情游方兴未艾。那栩栩如生的人形石山不正是多少炎黄子孙魂牵梦绕的黄河母亲吗?“鸡鸣惊四县”(陕西清涧、绥德,山西柳林、石楼)“鼓击震两省”(陕西、山西)之处,独特的地理优势唯此仅有。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枣姑的故事(即枣姑与土金的故事)。
传说大禹的女儿枣姑是个美丽而善良的姑娘,她跟着父亲期间,深深地爱上她父亲的一名爱将叫土金。土金是个诚实勇敢的年轻水手,是治河的主力干将。他也深深爱着枣姑,把对枣姑的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然而,就在疏通上坪土金碛的河道时,土金因闯碛没有成功而葬身碛下,土金死后,枣姑非常痛苦,天天哭着奔波于黄河岸边,到碛坪湾呼唤土金的名字,希望把他喊回来。她的脚步遍布黄河岸边。晶莹的泪珠是她心血和情感的凝化物,落地以后居然长成了绿茵茵的树苗。树苗很快长大了,结出了红玛瑙般的果实。人们说,这果实是枣姑的魂儿变成的,所以就把它取名为枣了。

红枣是枣姑的生命之树,每到秋天鲜红的枣儿就像无数小小的红灯笼挂满了黄河两岸,照得千里河道荧光闪闪。这光辉召回了土金的亡灵,他们终于团聚了。于是黄河两岸又多了一种形态较长的木枣,人们说,那是土金的灵魂变成的,就把它叫做牙枣。把那又大又圆的方木枣叫做母枣。所以长木枣和方木枣成了清涧——中国红枣之乡最优良的红枣品种了。

从此,枣树成了枣姑与土金的爱情之树,凝结着枣姑和土金美好爱情的枣林,也成了年轻男女寻求爱情和向往的去处了,久而久之,枣乡人就流传下了一个串枣林的习俗了,传说,青年男女来到这枣香四溢的枣林里尝尝香甜可口的鲜枣,唱唱动人的情歌,就会找到如意的伴侣,而且会相亲相爱到老,幸福绵绵永远!
还有一种传说是,新婚青年男女,每逢中秋佳节明月高悬盛洁的夜晚,相携悄悄串至枣林枣园,偷摘鲜枣,尽情地吃,尽情地装,意即“枣果”累累,枣结果实,早生贵子,寓意明白,可还别说,来年中秋节之前,这些新婚夫妻喜添宝宝,其乐融融。
这些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久盛不衰。 
团圆山的故事
古时候, 铁里沟村一带瘟疫流行,玉皇大帝为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便派女儿银桃下凡解救。一日,上山采药与经常出没山林间的野狼相遇。正好被村里名唤“团圆”的小伙上山砍柴撞着,团圆为救她而被野狼所伤,伤势相当严重,银桃看着眼前奄奄一息的团圆小伙和凶相毕露的野狼,刚才团圆小伙奋不顾身地和野狼搏斗的情形历历在目,便不加思索地施法将野狼消灭。背回小伙后,由于伤势严重,疗伤期长,疗伤间两人相依相恋,遂产生了爱慕之情,银桃私定终身,就和团圆小伙结为夫妻。

银桃深知,这是触犯天规天条的。一日,得知女儿私嫁凡人并有七月身孕的玉帝,顿时大怒,便将银桃、团圆化为两座山,使其隔山两相望,永远难聚首。三月后,上山放羊的一羊倌见两山间的沟内有一婴儿哭喊着满地爬滚,产生爱怜恻隐之心的羊倌,欲抱回家中抚养,霎时狂风大作,沟内婴儿化作一道青烟,踪影皆无,婴儿刚才哭喊着满地爬滚的沟壑却变成了一丘黄土,羊倌见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吓得目瞪口呆……

年复一年,土丘不断增高长大,最后将两山连成一条山梁直通仙岭(现在的绥德县定仙墕古镇,人们称之为“仙岭”)。长老说,婴儿是“团圆”和“银桃”爱情之结晶,是“神婴”显圣以身连父母,使家人团圆,从此,人称山梁为团圆山。 
望娘潭的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清涧东区黄河岸边有四个小村子(石盘、阳沟、普阳沟、寺塔),都居住在低洼的水沟边,而阳沟、普阳沟、寺塔三个村居住在支流的拐沟里,溪水最终流向石盘村的正沟里顺流而下直通黄河,通过经年累月的冲刷,在前沟里冲刷出一片光滑透明、清且涟漪的水面,令人舒心惬意极了,每逢春夏是四个村妇道人家洗衣、小孩玩水的好去处。
四个村以刘姓人居多,石盘村住着一家姓刘的老户,因为是独子,辈份又大,人们都叫他刘老大(大老汉)。刘老大父母早逝,只有妻子和一个年仅八岁的儿子涛娃,一家人都靠着父母留下的几亩山地苦度光阴。
有一年,天大旱,庄稼连种子都没有收回,为了生活,刘老大只好让涛娃去给财主放牛,总算凑合着度过了灾年……

涛娃长到十一岁那年的一天,好像梦游症似的,只要有人患病或者谁家婆娘怀上娃娃,他都能准确说出病症、所怀娃娃的男女性别,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周边很多人慕名前来,好像抽签问卦似的,果也应验,这样多少有点收入,家景虽不富裕,但勉强可以维持生计,所以刘老大又想方设法凑了些钱,买了几头小牛,让儿子独自去放养。
可是好景不长,刘老大没黑没明地干活,因劳累过度得了一身病,不久就离开了人世。剩下母子俩相依为命,住着破草棚,苦撑苦熬过着穷日子。
一天,涛娃早早把牛赶到村外的一个草坪上去放牧。这里山青水秀,绿水如茵,清澈的溪水微波荡漾。望着几头小牛在那片草坪上撒欢吃草,涛娃笑眯眯地躺在山坡上晒太阳,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睡梦中,张牙舞爪的龙王向他扑来,他没命地向沟边跑,龙王紧追不放,他无路可走,慌乱中“啊”地一声掉进水里。顿时被惊醒了,他看见天色不早了,牛肚子一个个吃得滚圆,便赶着小牛蹦蹦跳跳地回去了。

奇怪的是,一连五天牛儿前一天吃过的草地上竟能长出半尺多高鲜嫩绿色的新草,这天回家,涛娃便一五一十地将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听了也觉得稀奇,但又说不出啥原因,次日,便和儿子去看个究竟,只见草坪上的草嫩绿嫩绿,娘俩商量一番,就把这些嫩草一棵棵拔掉,露出了肥沃的黑沙土,又用手一把把掬出土,眼看快到晌午了,涛娃的手摸出了几个血泡儿,鲜血直流,母子俩累了,肚子也饿的咕咕直叫,恰在这时,土坑里红光闪闪,时隐时现,涛娃眼尖,连挖两把,摸出一块麻钱大小雪白发亮的椭圆形石块,涛娃高兴地对母亲说:“娘,这是啥宝贝,这么亮,定能卖好多钱,这下子咱们家有饭吃了。”母亲摸着涛娃的头说:“涛儿啊,这是宝石,我小时候听你外公说过,宝石该是谁的就归谁,是好东西但不能卖,咱家再穷也要留着。”娘俩用衣服把宝石包好,小心翼翼地拿回了家。
然而,住在草棚的他们,这宝石藏在哪儿好呢?母子俩犯了愁,还是涛娃聪明,他一指空面缸对母亲说:“娘,您看把宝石放在那里行吗?”“行”,母亲笑着点点头。第二天早上,涛娃揭开面缸时,嗬!满满的一缸白面,乐得他连蹦带跳地跑去让母亲看,母亲一看赶忙说:“涛儿,快看宝石还在不在?”“在哩。”涛娃在面缸里摸了摸说,并把宝石举到母亲面前,母子俩高兴极了。说来也怪,不管你挖了多少面,不一会缸又是满的,从此,母子俩不但自己吃上了面,还给村里其它穷人家接济了不少。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涛娃母子俩得到宝石的事,很快传到本村财主刘淦的耳朵里。刘财主带着几名家丁前来试探虚实,嬉皮笑脸说要出高价买下宝石,涛娃娘说:“宝石是我们自己的,多少钱都不卖!”

刘财主见软的不行,便气势汹汹地说:“哼!你们这些穷鬼,哪来的什么宝贝,分明是偷我们家的,今天你们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反正这宝石我们是要定了,快交出来!”
涛娃见此情景,准备把宝石转移到别处藏好,谁知刚拿出面缸,就被刘财主看见了。他和家丁一拥而上来抢宝石,涛娃见势不妙,便拿着宝石往外跑,慌乱中将宝石塞进口里,“哧溜”不小心咽进了肚子里。涛娃顿觉火烧火燎,口渴难忍,便撒开脚丫子向前沟滩跑去,趴在水边狠狠喝了两口水。谁知顷刻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下。风雨中,涛娃蓦然腾空而起,顿时山洪暴发,天昏地暗,自己竟变成了一条乌黑发亮的蛟龙。
此时,刘财主和家丁们早已吓得屁滚尿流抱头鼠窜,小小的沟槽浊浪涛天,雨越下越大。涛娃娘冒雨赶到前沟滩时不见涛娃的踪影,只见空中有一条蛟龙在盘旋飞舞……

涛娃只觉得自己身不由己,轻如浮云,见母亲一身泥水在沟滩的上岩绝望地四处张望,他想喊,却怎么也叫不出声来,一急,响了两个火雷,雨下得更猛了!
突然,他听到母亲凄惨地不断叫着“涛——儿”,声音嘶哑,一声接着一声,一时间,狂风怒吼,涛娃随着龙卷狂风左盘右旋。涛娃娘呼天喊地,一声声撕心裂肺地喊着“涛——儿”,最后竟昏倒在沟滩上边的泥坑里……

涛娃心里惦记着母亲,随着龙卷风的飞舞,三步一回头地看着昏倒的母亲,心如刀绞,每回一次头,龙尾便不由自主摔向几个支流沟口流向石盘正沟旁凸起的那块空岩上,下方平静的水面立即变成奇而险的巨大回水潭。
后来,人们想到涛娃的一片孝心,成龙后仍反复回头张望着母亲的情形,便在那块空岩上建了一座能直视回水潭的龙王庙,从此,人们把这道沟叫做龙王沟,石盘村下就有了个深水潭,人称望娘潭。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