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张德顺(1946.12.7——),山东沂水县人,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当过小学、中学、大学老师;任过团、师、军区某兵种干事;担任过汉阳区长等职。著有《易经疏解》、《老子疏釋》、《萍踪夜谈》、《半山诗词》、《新编龙文鞭影》;参与編写《简明中国哲学史》、《琴台》等。(原武汉市发改委副主任,享受副市级医疗待遇)现已退休。

五十年后识真蒂.张德顺(山东临沂)
上中专的时候,老师李崇仁对半山十分喜欢,同时又寄予厚望。他曾经手抄清朝屈大圴的诗《鲁连台》赠半山:“一笑无秦帝,飘然向海东。谁能排大难,不屑记奇功。古戌三秋雁,高台万木风。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这首诗很好背。余与同学经常对吟于蒙山之顶。但“囫囵吞枣”,不知其味。时过五十年,咀嚼起来才晓得当年老师用意深啊:
原来李老师是将对鲁连台高风亮节的仰慕之情传于半山。在某种意义上讲,鲁连台是个布衣,但有大功于赵,既不受封,也不受银,终身布衣,两袖清风。谢谢老师用心良苦,谢谢老师任县委书记后廉洁奉公,谢谢老师的精心浇灌。
大恩不言报,只说“谢谢”!

徐祯卿立意创新点滴.张德顺(山东临沂)
在明朝“吳中四子”中,词画创造是一大特点。徐祯卿不仅善画,尤为工诗。他还与李梦阳等人並称“前七子”,倡导文学复古运动。半山小时候,张志功老师送诗书《迪功集》一本,常通霄阅读。后来离开家乡,但对其风格记忆犹新。去年编《诗韵江城》时,找到他在武昌作的五言律诗:“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不知天外雁,何亊乐长征。”这诗别岀一格,颔联当对不对,首联不对而对,意境上高远,风格上清逸。
话说问来,徐与唐寅、祝永明、文徵明一样,都有气韵高浑、古谵拙朴的特点,值得今人学习。
从萧何自毁“名声”谈起.张德顺(山东临沂)
纵观历史几千年,“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事历历在目。尤其在夺取了政权並巩固政权的阶段,一些重臣忠而见谤、信而见疑的现象屡屡皆有。象汉初萧何,就是一例。据《史记》记载,萧何开始廉洁,奉公,舍己为人,对刘邦的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他散尽家财为刘家事业,被刘邦猜忌並打入大牢。萧何接受教训,便开始贪财,“自毁形象”,得以保存性命。留侯张良,看事不好,便云游四海去了。事实上,汉初三杰,死的死、亡的亡、伤的伤,结果很悲哀!
这一现象到了明朝,更为惨烈。刘基帮朱元璋打下天下后,便开始感到汲汲可危。他有一首《梁甫吟》,从中可见“炮轰庆功楼”一斑:
“谁谓秋月明,蔽之往往由纤翳:谁谓江水清,淆之往往随沙泥。人情旦暮有反复,平地倏忽成山溪。君不见恒公相仲父,刁竖终乱冬;秦穆信逢孙,遂违百里奚。赤符天子明见千里外,乃以薏苡为文犀。停婚仆碑何愤怒,青天白日生虹虹蜺。明良际会有如此,而况童角不辨粟与秭。外间皇父中艳妻,马角突兀连牡鸡。以聪为聋狂作圣,颠倒衣裳行蒺藜。屈原怀沙子胥弃,魑魅叫嚣风凄凄。梁甫吟,悲以凄,岐山竹实日稀少,凤凰憔悴将安栖?”

有感范仲淹不为金银所动.张德顺(山东临沂)
亘古至今,大凡成大事者,都是奉“德”至上,却色拒贿,不占飞来之财。
小时候,听叔叔讲过几个故事,其中有范仲淹“不为金银所动。”
范公小时家贫,在礼泉寺读书的时候,曾经”划粥为食”,过着十分艰辛的求学生涯。一天晚上,一只老鼠跳进他的碗里,范仲淹赶了一下,哪老鼠跑到一个树洞里去了。范仲淹找来镢头,先后刨岀了一坛黄金、一坛白银。他深知:“飞来之财不可得”,便将金银埋在了原地方。
若干年以后,范仲淹在京城为官。礼泉寺遭营绿之灾,老僧无奈之下,赴京求范。范尊僧为上宾,款待月途遣返,並送一包茶叶。老僧回寺,开包一看,里边有四句话:“荊东一坛金,荊西一坛银,一半修庙宇,一半养仰僧人。”
这件事在范公老家传为佳话。半山女儿张玉芳也知此故事。她七岁时,在门口拾到伍元钱,站在那里,一直等到丟钱的人来取。

半山不主张重修桃花夫人庙.张德顺(山东临沂)
清代邓汉仪有诗题桃花夫人庙。一首绝句,揭示了作者对“王者之道”的多少感叹。
“楚宫慵扫黛眉新,只自无言对暮春。
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止息夫人。”
半山在汉阳工作时,区委研究室的一位副主任同志曾提议修复桃花夫人庙。半山认为;此庙还是不重修为好。为什么呢?
一是楚王好“细腰”。好色乃亡国之兆!非吉祥之物。何必再动用老百姓的血汗钱,修这一对楚国带有讽刺之味的建筑。于是,将修庙的精力转到修建三中体育馆和建五医院门诊大楼上去。
二是息夫人的儿子后来在楚为王,为记念母亲到处修“桃花夫人庙”,这本是不当之举,还引来大别山之争。桃花夫人不是岳飞,岳王庙可以到处修,桃花夫人没有必要到处张扬!楚国人真的没亊找亊啊!丢人现眼。

关于宋词《疏影》的几点联想.张德顺(山东临沂)
记得在蒙山读书时,李崇仁老师喜欢宋词,尤其是喜欢姜夔的《疏影》。他认为,此词为正体,陈允平、张炎、张翥之填此词为变格,所以此词词谱达七个之多。周密、王仙缓、王沂孙、赵以夫、彭远逊、吳文英等人也填此词,多为变格。
当然,在填此词时,李老师不主张褒正体、贬变格,更不能戴着有色眼镜读此词,把变格视为“走韵”、岀“律”。否则,《疏影》可真的成了疏影!
我同泉名同志探讨过词意与格律的关系问题,主张正确处理夲质与现象、身体与服装的关系,作诗填词不要只看化妆,仔细看什么都明白了。
昨天中午,在市老干活动中心见到华荣、兰岚二先生,也谈及此亊,故作文记之:
疏影.赠华荣、兰岚先生
六凌执玉,见篱边紫菊,与桂共福。朋友相邀,慢品婆技,细言当年神曲。乌衣桥畔芳丛影,但嘱咐、元霄东谷。会诗吟,辞旧迎新,年复寻湖冰屋。
词里些微往事,抗洪汉水里,灾浪安浴。季夏初冬,心系山河,何论二桥金屋!休闲晚醉西江月,何必唱,石榴心曲。待暇时,重覓儒伽,纵览故园条幅。

满江红.忆当年李政委私访汉阳.张德顺(山东临沂)
首长来时,先不晓,慢为遗叹。警卫疑民访,只看衣穿,无用藏枪英武在,声轻若罄惊翔雁。得巷情,详诉后来人,遵循办。
神妙处,君深看。长道右,新江滩。遣神兵雷电,别源兰苑。休笑英雄无好手,一蒿春水邀星玩。凯奏知,音在小红楼,还声唤。
注:
1、首长来时,指1991年夏,李蔚华政委到汉阳私访。
2、警卫疑民访,指门岗把他当成上访群众,不让进门。
3、神兵雷电,指传达邓小平南巡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