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这是南朝王微《叙画》中的句子,表达了画家满腔激情的心象山水,体现了他对“天人合一”的想往,现为中国山水画研究院研究员、河南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河南省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山水画艺委会委员,许昌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河南省人大书画院许昌分院、许昌市人大书画院副院长的周志超正是这样一位以自然为载体,以心造境,以情运笔,挥洒丹青追求“天人合一”的我市著名青年山水画家。
出生于大别山腹地罗山县普通农家的他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才有了如今的成就?对中国山水画他又有着怎样的情意和独到的见解?10月26日,记者来到了他的画室,与他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出身农家,从小爱画
当日下午,记者在周志超位于学府名苑的私人画室见到了他,此时的他正在作画。
周志超的画案十分特别,是室内的一整面特制的墙壁,长长的画纸被固定在上面,他则手执画笔,站在墙面前运笔挥毫。“估计像我这样作画的很少,主要我很多画作都是比较巨幅的,这样作起画来,会比较方便。”周志超告诉记者,自己的不少名作都出自这个独特的画案,也算是他的一个特色。
通过交谈记者得知,周志超是大别山腹地罗山县人,出生在一户普通农家,从小就喜欢画画的他由于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因此一直没有系统学习绘画的机会,但他从小行事独立,肯自己吃苦练习,后来参军从戎,被部队政委——军中知名画家张建新发现潜质并悉心点拨,绘画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很快,天资聪慧的他参加了部队以及辽宁地方上的美术展览,有作品入选并获奖。后来转业到地方,回到了河南,落根在了古都许昌。
●善长山水,画风独特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周志超的创作是以中国山水画为主,此外还擅长花鸟,梅花。他的山水,从笔墨上讲,已趋娴熟,更有传统文人境界与现代意识相接,加上水墨渲淡,营造出一种幽远、恬淡、自然的意境来。
“我的画中也总是有一些画法很独特的东西,就像天上的云,画的就和别人传统的山水画画法不同,特色鲜明。”周志超说,这算是他作品中的一种艺术符号,能让大家一看到这些符号,就能知道这幅画是他作的,深刻的记住他。
的确,符号在现代汉语中解释为记号,是佩戴在身上表明识别、身份等的标志。而在绘画中符号是指笔墨的特定形式所体现的个性化的图像语言,“画家为了突出物象的本质特征,使理想化的夸张变形,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便于欣赏交流、掌握和运用,往往采用一系列符号、程式、手法,将纷繁杂乱、模糊抽象的物象规范化、定型化、具体化。”周志超的画便是如此。他根植于中国画的传统中的,无论从笔墨或是意境都能看出其对传统的尊重。但同时,他继承传统并没有停留在程式化僵化的表象,而是又加入了自己一些创新的想法,从而成就了如今独特的画风。
●画技不凡,硕果累累

时光飞逝,自1998年从部队转业到了许昌工作已有近二十年,如今的周志超已经从青涩走向了成熟。2014年6月,他的作品《晨曲》参加了“大道无术——2014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其间还得到了中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原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和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的亲切接见;当年8月,其作品《古镇新韵》又入展了五年一届的省十二届综合美展,可以说他的各类水墨画作品为他赢得了不少荣誉。而他所作的《傲骨迎春图》更是被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先生收藏,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此外,在如今咱们许昌高铁站贵宾厅内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名为《许都新貌》的巨幅水墨画作品,还有河南省烟草总公司许昌卷烟厂接待大厅所挂的巨幅山水画作品《迎客松》,这也都出自周志超之手。
当然,不仅是画技不凡,周志超还有很强的组织能力,近年许昌市举办的一系列大展几乎都有他的身影,策划出版了地方的实力派画家丛书,出了十数本画册,可见他不凡的能力和才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