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的冬夜炉火(散文)
作者‖郑国需
我所在的深圳几乎见不到冬天的气息,北方已经下雪了,可这里还是姹紫嫣红,郁郁葱葱,人们还是穿着单衣,那些爱美的小姑娘还是穿着短裙,展现出她们那健美靓丽的倩影。这里没有冬季的影子,树叶还是青翠欲滴。
在这冬天的季节里,我喜欢翻开存封已久的记忆,思念起小时候家乡的冬夜炉火。
那冬夜炉火不只是一堆简单的火,那是一家人和睦与温馨的表现。熊熊的炉火成了缺乏娱乐、物质贫乏时的精神食粮。
我的家乡在长江之南,属丘陵地带。我的家乡四季分明,各个季节的风景都独具芳华,沁人心脾,令人陶醉,让人回味无穷。
在那寒风凛冽的冬天,也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冬天的太阳总是像没有睡醒的样子,它打不起精神来,一眨眼功夫,就躲到了山的那边去。
记得我们那里的麻雀特别多,天黑前,麻雀都飞回到村里来了,它们叽叽喳喳,像是在抢占鸟窝一样,吵个不停,我们都习以为常了,当然也无人去理会它们的吵闹。

在麻雀的吵闹声中,夜幕悄然降临了,夜色裹着炊烟,弥漫在整个村子的各个角落。冬天是昼短夜长,一晃就是一天。
冬天没有了繁忙的农活,太阳一落山,大人就各自回到家中,钻进厨房,围坐在炉堂傍,烤火取暖。这是一天劳作后的一种享受。
我们那里的厨房有炉堂和灶台两个部分。
灶台是一边靠墙,建一个50到80公分高的台子,多数是椭圆形的,灶台上安放大中小三口铁锅。这铁锅是镶嵌在灶台上的,一般是不动它。除非是锅破损了,才将旧铁锅拆下来换成新锅。
灶台的小锅是用来炒菜的,中锅和大锅一般时间不用,村子里谁家有了红白喜事时,才派上用场。
炉堂则是在靠墙角处挖一个周长为一米多的园形小坑,周围用青砖砌成。再从屋顶上吊一串铁环下来,下面放一铁勾,是用来勾挂鼎罐的,鼎罐是铸铁做的,用来煮饭煮粥,也可以用来煨汤。冬天炉堂就成了烤火取暖的地方。炉堂甚至是从早到晚都不断火。
冬天的夜晚漫长,村里人都有烤火的习惯。我们那里有很多小山,四周还有很高的大山,山上长满了各种树木,夏秋时季,我们就将那些野生的乔木砍回来晒干当柴火。还将一些柴蔸树蔸挖回来,在烈日下晒干,到了冬夜就用来烤火。
吃过晚饭后,各家都会在炉堂上升起熊熊的蔸子火,一家老少围坐在炉堂边,谈笑风生,其乐融融。村子也有三个孤寡老人,他们一个人懒得生火,就到隔壁人家中烤火取暖。
树蔸子是烤火的最好材料,一个树蔸能烧几个钟头,直到凌晨一点多。最温馨的是一家老小都围坐在火堂旁,边烤火取暖,边谈论周围发生的各种人事。主要节目还是听大人讲故事。
我的大哥是最会讲故事的人,他讲的故事都是书本上的历史名人,如《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故事,他对历史十分熟悉,各个朝代的风云人物大哥都记得清楚。
隔壁是我大伯家,大伯也是喜欢主讲故事的人,他讲的故事是民间传说故事,他家人少,所以同村的几个孤寡老人都喜欢坐到大伯家烤火,听大伯讲一些妖狐鬼怪的故事,小孩扯着耳朵听。每个人的脸上被烤得通红,身上也热乎乎的。整个冬天的夜晚我们村子,就是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度过的。家家炉火熊熊,人人精神饱满。
这些故事,在学校里老师是不讲的,所以只能在夏夜的禾场上和冬夜的炉火旁听得到这动人的故事。直到子夜时分,大人小孩都不愿意回房睡觉,因为床上被褥是冰凉的,要靠自己的身体去温暖被窝。所以,老人小孩都还想听到一段故事,才去睡觉。
我们村里有七八个与我同龄的小伙伴,只有在冬夜的炉火旁才能安安静静地听大人讲故事。直到子夜时分还余兴未消,呆着不肯去睡觉。大人一再催促,才依依不舍地离开那炉火。
那时的冬天比现在要冷,雪也下得特别大,每年冬天都要下几场厚雪,积雪都在一两尺厚,皑皑白雪迟迟不肯化去。
等到了第二天,我们村的孩子,就跑到对面余秀村去,将头天晚上听来的故事,复制一遍,讲给余秀村的伙伴们听,虽然也有讲错讲落的地方,但余秀的小伙伴们还是听得津津有味,乐得合不拢嘴。
2019年12月3日深圳
作者简介:
诚信为本
郑国需,
热爱祖国和人民。
几十年来坚持天天写作。写老百姓喜欢看的文学作品。
2019年在各种媒体上发表了160多篇文学作品。
在第四届《才子》杯全国文学作品大赛中有二篇作品同时荣获三等奖。
在北京市建国70周年诗歌朗诵会上,有三首诗被选为朗诵作品:
《共和国,您从哪里走来?》
《您从人民群众中走来》
《人民万岁》
电影作品:
《我们要回家》
电视连续剧文学本:
《青铜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