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庸
前 言
《中庸》篇论述的另一个重点是”诚”,认为”诚”不仅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也是天道的根本,天地万物都是依靠“诚”的推动而发生和发展的。《中庸》中的“诚”,一方画指主观的道德信念,一方面指世界本体。圣人具有“至诚”的品德,不仅能完成自己的本性,而且可以穷尽天地万物的本性,实质上认为万物的本性也存在于圣人的心中,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神秘主义境界。

第一篇
【程子提示】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1.,子思恐其久而差也②,故笔之于书3.,以授孟子④。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ー理。放之则弥六合5.,卷之则退藏于密6.。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7.,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注释】
1.心法:口授心得的方法,非笔墨所能尽传。②子思(前483-前402):姓孔,名仅,孔子之孙。相传曾受业于曾子。他把儒家的道德观念”诚”说成是世界的本原,以“中庸”为其学说的核心。后被封建统治者尊为”述圣”。③笔:这里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为”记录”的意思。4.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市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将其学说加以发挥,形成了“思孟学派”。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一个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对后来宋儒有很大影响,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⑤放:散放。弥:满、遍。六合:指天地四方,也泛指天下。6.密:此指隐秘的内心。7.玩索:领会探求。

【译文】
不偏于一方叫做”中”,不改交常規叫“庸”。不偏于一方是天下的正道,不改变常规是天下的定理。这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子思恐怕时间久了传授会有差错,所以把它写录成书,传授给孟子。这本书开始只说一个道理,中间散论各种事体,最后又归结到一个道理上来。这个道理,散开来可以充塞天地四方,收拢来可以深藏于隐密的内心。它的意味无穷,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善于读书的人如果反复领会探求,心里有所收获,那就一辈子也受用不完了。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案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1.,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2.。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注释】
①盖:发语词,无义。最后一句的“盖”也是这种用法。2.杨氏:杨时,字中立,宋代将乐(今属福建)人。北宋理学家,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先后学于程颢、程頤。朱熹、张拭的学说,皆渊源于杨氏。

郭社会又名郭克会,笔名森燚,山东省汶上县人,男,汉族,现居广州。只上过小学,自学法律专业,获山东大学毕业证书,干过律师。曾通过行政诉讼分别撤销过济宁市政府砍树有奖的文件,山东省政府收费不当的文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央视礼宾书特聘签约诗人,世界汉语文化协会广州分会副主席。曾获2018年首届诗歌大赛一等奖,九州诗社十佳诗人第三名等大奖。作品分别在《中华诗词大辞典》等多部大型书籍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