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孩子的抓周礼
新六礼传承人、缘情六礼文化传媒 王 媛
抓周,又称拭儿、试晬、拈周、试周,源于原始的征兆观念,民间流传已久,是孩子周岁时,家长举行的一种预测前途和性情的仪式,也是第一个生日纪念日的庆祝方式,更是古代有之的风俗。

风俗,行于上,成于下。相传,三国时吴主孙权称帝未久,太子孙登得病而亡,孙权只能在其他儿子中再选太子。当时,有一名叫景养的西湖布衣求见孙权,进言立嗣传位乃千秋万代大业,不仅要看皇子是否贤德,而且要看皇孙的天赋,并称他有识别皇孙贤愚的办法。于是,孙权遂命景养择一吉日,将诸皇子各自将儿子抱进宫来,只见景养端出一个满置珠贝、象牙、犀角等物的盘子,让小皇孙们任意抓取。众小儿或抓翡翠,或取犀角。惟有孙和之子孙皓,一手抓过简册,一手抓过绶带。孙权大喜,遂册立孙和为太子。然而,其他皇子不服,各自交结大臣,明争暗斗,迫使孙权废黜孙和,另立孙亮为嗣。孙权死后,孙亮仅在位七年,便被政变推翻,改由孙休为帝。孙休死后,大臣们均希望推戴一位年纪稍长的皇子为帝,恰好选中年过二十的孙皓,这时一些老臣回想起先前景养采用的选嗣方式,不由啧啧称奇。自此,抓周风俗与产儿报喜、三朝洗儿、满月礼、百日礼等成为传统的诞生礼仪。
据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南北朝时期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即满一周岁),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
唐宋时期,抓周风俗逐渐盛行。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民间生子后,“至来岁生日,罗列盘盏于地,盛大果木、饮食、官诰、笔砚、算秤等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谓之'试晬',此小儿之盛礼也。”元明两代,抓周风俗更加盛行,被称之为“期扬”。到了清代,称为“抓周”“试周”,基本上以针线刀尺、脂粉钗环、笔墨书籍、戥子算盘以至金银钱物之类的礼器让孩子 “抓周儿”
古时的“抓周儿”,以现代代人的眼光看,像巫术,更像抓阄,以此预测、判定孩子的终身,不免有些荒唐,不但为崇尚质朴、重视教育的中原儒家文化所不取,而且也因其封建迷信而为现代人所摒弃。然而,俗化为礼,礼成于俗。当它作为儒家“礼”的一种形式存活于世、延续至今,源于它的核心是敬重——对小生命的敬重,反映父母对子女的舔犊深情,更具人伦味。
当然,抓周礼器必不可少,关键的是如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于其中。比如竹简,若仅仅以寓其学识渊博之意而解读,则俗不可耐。若引用仓颉造字的传说,历数上古原始时代的人类,“堆石记事”“结绳记事”到“符号文字”,又从仓颉“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而创造出“象形文字”,则是孩子抓周礼的升华,能够让在场的所有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再比如算盘,如若以寓其易商的解读,则是“就事论事”缺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而引用宋末元初时期儒学代表人物刘因的五言绝句,“不作翁商舞,休停饼氏歌。执筹仍蔽簏,辛苦欲如何”,毫无疑问,让孩子的抓周礼成为传统文学、算术的集合。
我做孩子的抓周礼,就是基于儒家礼学的传统,将中国传统的哲学、宗教、政治、道德融于其中,独立成体,自成体系。而非按过去的常规,以家长的一厢情愿,将孩子的抓周礼做成家长的“希望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