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灵川,原名邱荣根,江西临川人,江西省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仙女湖》杂志•诗歌“江西卷”主编,在《星星诗刊》《诗歌报月刊》《诗潮》《中外文艺》《中美邮报》《芝加哥时报》《华侨时报》《国际日报》《欧洲时报》等国内外165余种报刊上发表诗文1195余首(组),著有诗文集四部,创作业绩收入《中国诗人自选代表作》《国际华文作家诗人传略》等辞书。曾获德国Agritechnica征文大赛新颖创意奖,澳门首届“龙文化金奖”,“东坡文学奖”,新诗百年百位网络最给力诗人奖,《诗刊》《文学港》“春天送你一首诗”征文三等奖,十年发展、点滴印记网络作品征集一等奖(诗歌),《诗探索》“临川之笔”全国诗歌大赛三等奖等大小奖项522个,曾应邀赴俄罗斯参加诗歌交流活动。曾因获奖游览了法德卢比荷等欧洲国家。

【前言】
写诗三十多年,投过稿,获过奖,也当过编辑,接触过很多诗稿,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投稿不多,却很容易选上或获奖,而有些人隔三差五的投稿,甚至几乎在天天投稿,写得足够勤奋,却与发表或获奖无缘,我有一个博友告诉我,他向《星星》诗刊投了三十年的稿,从未上过一篇,我告诉他,你这种痴情和勤奋的态度是好的,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你不深化学习,不改变自己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写得再多投的再多也没用,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主题:《写诗的十大误区》,看完以后你可以对照一下有没有这方面的问题,或许这里面有一条或几条适合你,那么,你就应该把它带回去,思考一下,如何从这些误区里走出来。

【误区之一:偏爱天马行空】
天马行空是一句成语,意指天马奔写诗的十大误区间驰神速;像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用来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不受任何拘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也比喻一个人比较浮躁,做事为人不够踏实。对于初写诗的人来说,由于刚踏入门坎或不得要领,往往容易接受“天马行空”这一说法,认为写诗就是分行,至于内容,可以任意发挥,无论什么词或句,可以任意拿来组合或拼奏在一起,只要分成行就行了,这是一种误解,这样写出来的诗非常散,不着边际,读起来也没有美感和一种文字形成的韵律感。一个成熟的诗人,无论他怎么“天马行空”,内心始终有一套行文的规律和章法的。

【误区之二:喜欢写得让人看不懂】
这或许是有些初写者的通病,诗歌题目有了,写出来的诗句却完全与题号目没有任何关系,让人看了以后不知所云,把整首诗读下来,也不知道在说什么,仿佛在说呓语,有些初写者片面的认为,只有这样写,写出一种云里雾里的味道,才能够显示出自己会写诗,才能够展示出自己在写诗方面的才华,当有人提醒他时,他会很自信的说,要的就是这种感觉。其实,这是一种误区,能写得懂的诗句,为什么偏要写成让人看不懂的诗句呢,诗写出来主要是给别人看的,其次才是自己,如果你写出一首让人看不懂的诗,无形中就在拒绝别人看你的诗,既然是这样,不如不写的好,写了也没人看,浪费脑细胞。
在中国诗坛,那些流传于世的诗歌作品,都是让人看得懂又符合大众审美和阅读习惯的经典作品,比如著名诗人舒婷的代表作品《致橡树》,没有高深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词藻,喜欢写诗的朋友不妨再读一下,每一句都能够看得懂,都能够扣人心弦,并且能够与读者产生一种心灵的共鸣。在这里,我特别要强调一点,产生心灵共鸣的前提条件,首先要看得懂,看得懂才能走得进去,走得进去才能够产生共鸣。
有位写诗的人问一位著名诗人,碰到看不懂的诗怎么办?这位著名诗人回答了两个字:“不看”,我赞成这个观点。确实是这样的,碰到看不懂的诗,看了也白看,不如不看。

【误区之三:生造词汇】
这是很多新手存在的一个问题,喜欢在一首诗里添加一些自己生造的、不贴切的词汇,这里面可能有几种情况:一是词汇用量少,对现有的词语或熟语了解不多,有点“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于是,把自己“灵感”下产生的不成熟的词汇写进去,也不管合适不合适;二是在词或字的理解上产生了某种偏差,因为这个偏差,造成了一些生造词汇的出现;三是以自己的理解,对成语或熟语进行任意的分解或切割,使原意已不复存在,写出来的诗句,也成了无法承接意象的“病句”,但有些人还自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一首诗的简洁和精炼,才能展示出这首诗的新颖之处;四是出于对一首诗的理解和把握,刻意生造出一些词汇。比如词语“健硕”,就是健壮结实的意思,但有些人在诗中偏偏要把它写成“硕健”,有时不管合适不合适,会把一些四字成语前后调个位,让人感到唐突和生硬,无法体现出它应有的语言之美。比如成语“一衣带水”,意指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有人把这个成语分开来用,在诗中写出这样的句子:“带水的关系”,把“一衣”省去,以为这样是一种简洁,其实,这种把成语割裂开来用的做法,完全是弄巧成拙的败笔,这是诗写者的一个误区,诗歌需要简洁和有意味,要做到简洁,应该在字句的精炼上下功夫,而不是用生造的、词不达意的词汇来代替它,这些生造词汇的出现,只会给一首诗增加污点,如果说一首诗是“一锅汤”的话,那么,这种词句的出现就是一粒“老鼠屎”。

【误区之四:把一首诗写得很长】
说到长诗和短诗的问题,我认为各有所长,也各有难度。会写长诗的人,往往会把长诗写得恢宏壮丽,波澜壮阔,包容量大,信息量也大,词汇的“异军突起”和新鲜度也会让人大开眼界,读后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它的难度就是:因为长,诗歌的走向和词语的突围难以掌控,因为长,需要一个人把实践写作、技术写作和经验写作全部投入进去,因为长,需要在一个人掌控的词汇里,寻找出一条行走的轨迹,寻找出语言宽窄相间的“尺”和“度”,
相对长诗来说,短诗没有过多的约束和羁绊,它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短诗一般在二十行左右或二十行以内,有人把它叫做“小诗”,一题一议或一题多议,它的架构和布局相对宽松,因此,也自然就成了当今的一种“快餐文化“,正因为如此,它要求诗写者必须从一般的行文模式里走出来,在提炼语言和词汇上下功夫,以达到意境美和语言美的双重效果。
说完长诗和短诗,再来说说初写者的作品,从我看到的一些诗歌作品里,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一景或者多景,一物或者多物,都可以把它写成很长的作品,出手就是三、四十行,有的甚至更长,语言也不加修饰,完全是一首诗的“毛坯”。为了达到“长“的效果,有的初写者把一种植物的春夏秋冬,白天和黑夜,晴天和雨天写了个遍,就是没有把哲思与感悟体现出来,这种哲思可能是一种理念,也可能是一种反思,这种感悟可能是一种甜蜜,也可能是一种疼痛。当我把这首诗读完后,没有一种被点亮、被提升的感觉。前面我已经说过,没有实践写作、技术写作和经验写作的人,要写好一首长诗还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初学者,很容易把一首长诗,写成没有滋味的“白开水”。因此,我提倡初学者写短诗,写自己熟悉或者能够感悟到的东西,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高度上,有一个提升的空间。

【误区之五:写成诗的说明书】
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又能够在诗意的营造、抒情的表达和语境的跳跃中,抵达事物根部,提升或抒发个人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大凡从事诗歌写作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高度凝练”这四个字比较好理解,就是将你所要表述和描写的东西,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书写出来,把所有的废话都去掉,文字清爽干净,没有多余的字,这种高度概括,不是简单的缩减一些文字,而是通过艺术和意境的处理手法来达到目的的。说的直白一点,就是用最少的文字,最能够表达出情感和诗意的语言,把你想突出的重点呈现出来。
一首诗歌是不是写得凝练,是不是高度集中,只要看一看文字,体验一下诗歌的节奏感和诗意的衔接感,看一看它的结构和布局,就能够感觉出来,为什么有的人往往从诗歌的起句或前几句里,就能够作出自己对这首诗歌层次的判定,道理也就在这里。
现在有一些初写者,往往在写诗歌的时候,一落笔就开始考虑如何写得“明白”,这个“明白”,并不是建立在语言精练的基础之上,并不是从语言的适合度和意象的衔接度来考虑的,而是撇开凝练、弱化语境、仔细陈述下的一种“明白”,于是,沿着这个思路,创作者会一路“明白”的写下去,写到最后,就成了一首诗的说明书了。一首诗写成了诗的说明书,也就没有诗的味道了,更不要说有上升的空间了。在这里,我想与初学者共勉:一首诗写出来,首先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要让读者在读你的作品时,能感觉到你的呼吸和心跳,很多时候,只有把自己摆进去,才能体验出一种亲临感、现场感和真实感,一首诗的说明书,是永远也达不到这种境界和效果的。

【误区之六:用莫名其妙的句子衔接或垫底】
我们常说,诗歌的创作和加工,是一个很“隐秘”、很个性的过程,这样一个用内心掌控的过程,有时来自思考,有时来自感悟,有时来自于“非正常”的其思妙想,无论来自于哪一种,都可以归纳为独特的个性行为和主张,在这期间,又因为每个人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写出来的诗句和结构也往往不一样。我曾经看过一个几百人参加的同题诗比赛的诗歌,每个人写出来的都不一样,有空灵的,有飘逸的,有沉稳的,有大气的,但是,无论是怎样的面目和风格,理性的语言,依然是驱动的主使,是诗歌走向的“引路人”。
其前面我已经说过,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有些句子可能来自于“非正常”的其思妙想,这些句子。有些可能上升一首诗的“金句”,而更多的类似的句子,可能沉沦为“莫名其妙”的句子,这就是我要讲的“用莫名其妙的句子衔接或垫底”的问题。
首先我来举一个例子,有这样一段诗句:“阳光打开了清晨/我的目光被一朵花牵引/小院的空气布满了清香/河上有鱼,一张纸不见了//”在这里,前三句无论从语言还是布局上都比较贴切,最后突然来了一句“河上有鱼,一张纸不见了”,有些唐突和莫名奇妙,造成了对前面诗歌意境的冲击。其实,前三句已经完成了语境和意象的构建,也是比较完整的,这种垫底的句子完全可以不要,在这里出现就是一句多余的“废话”。

【误区之七:不习惯或不会用修辞】
大凡从语文课堂里走过来的人,都知道修辞是个什么东西,所谓修辞,从字面来理解,就是修饰文辞,让你书写出来的文字,通过修饰后,更加形象,更加动人,更加吸引人,也就是说,修辞是人们在使用文字和表情达意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方式和手段来达到最佳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这种语言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你书写出来的东西,能够呈现出既准确又鲜明,既生动又形象的最佳效果。
修辞方法有很多种,常用在诗句里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等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可以使一首诗更加优美和丰满,也可以使读诗的人在修辞的作用下,能够很快的走进你的诗里,享受一首诗带来的愉悦、美感和共鸣。
当然,修辞作为一种具有修饰功能的语言,是有它自己的现场和使用范畴的,不能随便乱用,用对了,可以使句子增加色彩,增加亮度,增加美感,用的不对或用的不恰当,不仅使句子本身存在问题,更有可能让整首诗歌黯然无色。所以,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必须要精确的理解和把握好修辞运用的“度”。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比如,说一个人美丽的像仙女一样可以,说一个人美丽的像青蛙一样就有点不恰当了,虽然都是修辞的一种,都是“甲像乙”这样的格式,但是,后一句里的“乙”指的是青蛙,青蛙并不是一种美丽的象征,也不是人们心目中固有的一种美丽的化身,这样的句子,既没有诗化和意象的成分,也没有得到美丽的提升,只会弱化诗句的存在感,弱化美丽的至高点。因此,学会正确使用修辞,是初学者的必修课。我认为,初学者要在平时的创作中,逐步从不习惯到比较自然的使用修辞,从不会用修辞到比较灵活的运用修辞,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掌控修辞和运用修辞的能力。

【误区之八:模仿的痕迹很重】
初写诗歌的人,往往不知道怎么落笔,甚至不知道怎么开头,这个时候,可能会找来一些诗集或名家的诗看一看,启发一下创作的灵感,可以这样说,初学诗歌的人,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个学习别人诗歌的格式或模仿别人诗歌写法的过程,这都是正常的和必要的,但是,这种学习和模仿,不是为了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止步不前,也不是以模仿作为自己今后的一种创作方法来加以实践和持续的运用,而是为了不断的提高自己,不断的向前迈步,用这种方法打开自己的诗路之门,最终写出属于自己风格和特点的诗歌来。这是学习和模仿的目的。
现在有些写诗歌的人,写出来的诗歌初看像模像样,无论从意象的营造、语言的运用和诗句的语速上看,都让人感觉不错,但是,经不起细看和时间的推敲。比如:“那时候/渔船在河的中间/你在那边/我在这边/……”“从明天起/开始学车/从明天起/把其它的事都放下/只关心轮子和方向盘/”这些文字虽然是作者自己写的,但是,给人的感觉是似曾相识的“熟悉”,前面一段是模仿余光中的《乡愁》,后面一段是模仿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创作格式,我把它叫做:自己的文字,别人的思路。确切一点说,作者的文字,被别人创作的思路牵着鼻子跑,这样写下去,当整首诗歌完成的时候,你自己的诗魂也就没有了。你要是把这首诗拿出去,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是你自己的风格,这种失去自我风格的作品,就像失去了一个人独立掌控的意识,因为模仿的痕迹很重,在自我创造方面,你的作品也会显得毫无说服力!

【误区之九:诗写完就投】
诗写完就投,对初写者而言,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说它不好,是因为:其一,每个人都把第一稿称为初稿,叫它初稿是因为还没有定稿,没有定稿的东西就任意发出去,这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其二,由于每个人经历、阅历和知识面是有限的,再加上初写稿一般都是作者即时的所思所想所感,与深思熟虑还有距离,因此,难免会有出错的地方,难免会有词语不到位或不恰当的地方,文字也可能会显得粗糙一些,如果不细看就投出去,是对文字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其三,这种初写出来的东西,不加修改和完善,不加推敲和润色,就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投给报刊杂志或微信平台,也是对对方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出于这三点考虑,我认为,写完就投,快速出手的背面,可能潜藏着一个“巨大”的信任“危机”,这就是:别人可以从你的初稿里判定你的文字水平,判定你的敷衍与草率,从而对你的水平和文字的信任感产生动摇和质疑。
为什么说诗写完就投是一个误区?在实际的阅稿和审稿当中,我发现了很多这方面的问题,比如说题目,它是一首诗的“主心骨”,它可以牵引着一首诗的脉络和发展,也可以放纵一首诗的“驰骋”或“收回”,当我们把整首诗都托付给诗题的时候,可以想象出它的份量有多重。但是,就是在仅有几个字的题目上,居然会出现错字,这是一个很要命的事情。比如“一只凤凰”,四个字的题目就错了一个字,把“凤凰”写成了“风凰”,“我居住的城市”,六个字里也错了一个字,把“城市”写成了“成市”,这种明显的错误,而且出现在题目上,说明诗写者当时的敷衍和无所谓的心态。至于诗歌的内容里,错字或别字也很多,比如把“坐下”写成“座下”,把“练习”写成“炼习”,把“一杯花茶”写成“一杯花荼”,把“在水之洲“写成“在水之州”等等。有的初写者往往有这样一种毛病,诗投出去后再来看有没有问题,发现问题后又接着投第二稿或者第三稿,给编辑增加重复劳动不说,也给自己的稿件质量和投稿的态度投下了“阴影”。
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初写稿如果不加审读或修改,就会把自己的失误留给对方,也同时会把自己的整体印象留给编者,为了快速投稿而不作有效的检查,这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误区之十:喜欢“借用”或“改编”别人的诗句】
每个人写诗,总想把自己最好的诗歌,或者是有特点有看点的诗歌呈现给读者和编者,这是一般从事诗歌创作者的一种心态,。但是,由于阅历、体验、技术、经验和切入点的不同,创作一首诗的过程和层次也不尽相同,有人信手拈来,有人冥思苦想,有人抓住灵感的闪现不放,有人从“天马行空”中寻找句子,也有人把成语或熟语打散,替换成自己新组合的一种词汇或语境,从中寻找出新的语言或诗意,所有这些思维和语言的活动,所有的想象和搜寻,最终要归纳到一点,就是把自己经过努力写出来的诗歌,呈现在世人面前。然而,无论你怎么去构思或想象,怎么去营造灵动的美感或诗意,无论你是写快乐与幸福,写思念与怀想,写疼痛与忧愁,还是写时空辽远与苍茫大地,写山乡寂静与城市繁华,都应该要体现出自己的语言和风格,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观点在里面,这样的诗歌,才称得上是一种“创作”。
说到这里,我想切合主题谈一谈“借用”和“改编”的问题,这不是一个小问题,不是一个可谈可不谈的问题,而是每一个初学者需要高度重视的大问题,这里的借用是打双引号的,也就是说,双引号里的借用其实不是借用,那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借用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当面向人家借,人家同意了,你再拿过来用,用完还要还的,那叫借用,写诗时用了人家的句子,有些初学者认为这是借用,但这个“借用”与现实意义上的借用,完全是两回事,其一,你没有向人家当面借;其二,你“借用”的诗句也没办法还回去;其三,你借用了人家的诗句,人家或许根本不知道,说直白一点,见过借书借钱的,还真没见过借诗句的。退一万步讲,你真的当面向人家“借用”一下诗句,其实也不叫“借用”,应该叫引用,但引用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打双引号,与你自己写的诗句区别开来,其实,通常所说的“借用”,就是一种引用,只要打上双引号就行了。如果不打上双引号,句子又完全与人家相同的,可视为抄袭。抄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完全照搬整句或整段的行为;另一种就是改编或者修改人家的句子,把里面的一个或几个词汇改为自己的,但大部分未动,或者把人家的诗句截段分流,分布在一首诗的不同地方,这些做法都具备了抄袭的基本特征。
最后,我要说的是,对于一个热爱诗歌的人,应该要在勤读勤练勤思考的基础上,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和智力,不要去尝试“借用”或“改编”这个误区,同时要把握好引用的“度”,让自己的诗歌成为真正的“原装货”。(全文完)

【爱上诗文化传媒微信公众平台】
https://mp.weixin.qq.com/s/rX8EL7IBnaztaQYqHzhl6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