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音乐:《东北民谣》
文中插图:均来自百度
(如有侵权,联系必撤)




原名:王凤娥,网名:娥子、世外桃源。1965年7月3日出生,河北省沧州市人,文学爰好者,空闲吋间喜欢读书,写诗添词,喜欢写散文。



老屋
文/娥子

不是我不想回家,身在他乡,心却向往。向往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老屋。

老屋坐北朝南,一溜三间,门前小道旁是姹紫嫣红的花卉。有芍药花,菊花,月季花,西番莲,荠荠草花,广东花,玫瑰花等等。每到春暖花开,争奇斗艳,尤其是荠荠草花,掐一朵放在嘴里一吸甜甜的。广东花采摘晒干,冬天是一盘好菜。玫瑰花瓣用来蒸发糕是母亲最拿手的。
老屋门前左边是绿油油的菜园。小时候经常玩躲猫猫,就藏在黃瓜架下。一次恰巧遇见邻居大姐姐摘我家黄瓜,我愣愣的看着她,自己先手足无措起来,不知说啥。倒是邻家姐姐不慌不忙的拢了拢头发,提了提装着十几根黄瓜的前襟,不慌不忙的走掉了。我回家一说,母亲怪我为啥不吱声,其实我真的不知说啥好,现在想来邻家姐姐是故做坦然,内心定是慌慌的吧。

老屋门前右边是一大面葡萄架。每到七夕来临,我总会幻想着能在葡萄架下听到牛郎和织女讲话。经常看着云卷云舒或是龙形,人形,仙女,神仙等等。非常可笑的是有时觉得自己和仙女们脚踏祥云一起翩翩起舞,所以经常愣神在葡萄架下。
老屋的后面是我童年的乐园,满园的果树都是爷爷的功劳。有123小苹果,面酸梨,小黄李子,还有一簇簇的秋海棠,山里红以及三颗沙果树。我最喜欢的是大杏梅李子,掰开放在嘴里那叫一个甜呀。每到刮风下雨,总是趴在后窗看,看雨打树叶苍翠欲滴,看落在满地的果子,待到雨停或雨势稍微小点,我便迫不及待的拿着盆子冲向后园,片刻功夫便会捡满一盆果子,基本都是成熟的,间或有几颗有虫的。

记得我同桌曾经要过李子,我带了满满一书包给他。学校的老师每次家访,母亲都会乐颠颠到后园给老师摘水果吃。老师就会边吃边夸我学习如何如何好。如何用功等等。听说我考学走后,有位老师还在拿我的作文当范文讲给母校的学弟学妹们听,其实是老师们教的好。那时的老师很清贫,真心实意地教书育人。
老屋的后园有一条小河潺潺流过,小河里的水清澈透明,偶尔会有几条小魚,雨后会抓到大鲶鱼。有一次,为抓鲶鱼小河里的碎玻璃把脚割了两寸长的口子,至今留有疤痕。
老屋后园留有我一个小秘密,树上住着一只大野猫带一窝小野猫,非常漂亮,象小老虎。一次一只小野猫钻进屋里,我迅速地关闭门窗,准备逮住留在身边,没想到小野猫又机灵又凶,两下就窜了出去,把窗纸弄成个大窟窿,这事儿我没告诉任何人,一直藏在我心底。

老屋分东西屋,中间是厨房。冬天的夜晚,爷爷经常在灶坑埋上十个八个土豆,我期待着土豆烧熟时冒三两声扑扑声,音很小,那就是土豆熟了。有一次我自做聪明扒出五个熟土豆,又放里五个生土豆,美滋滋的吃着又面又带着一丝甜味的土豆。爷爷扒出一部分生的一部分熟的土豆,愣了半天,看向脸红的我,开怀大笑起来说,我的孙女就是聪明。那年我七岁。
老屋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承载了太多的记忆,三言两语是说不清的。如今的老屋早已经是高楼大厦了吧。

若有机会,我一定回次老家,寻着老屋的痕迹,追忆过去,品味甜蜜……

(作者生活照)


童年的梦
文 / 娥子

童年爱做梦,是个梦幻的年纪,是个梦幻的世界。

童年的梦是雨后的彩虹,纯真的目光顺着彩虹登上了天宫,看到了众仙诸神,瑶池仙果,观音菩萨以及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
童年的梦是那一首经久传唱的歌,想当歌唱家,科学家,作家,教师,医生,解放军,尤其有个当军官的舅舅,总是梦想着飒爽英姿五尺枪的模样。
童年的梦似翩翩起舞的花蝴蝶,女孩子的确良花布的衣服,男孩子的黄军帽,《为人民服务》的黄书包。

童年的梦如晶莹的水滴挂在唇边,白米饭,猪肉炖粉条,煮鸡蛋,白面饺子,糖果,冻梨平时都是奢望。每到年关,家家户户都杀猪请客,辛辛苦苦喂的猪,一半要交公,剩下的要请客,熬一大锅酸菜,下五花肉片,白肉血肠香气四溢,左邻右舍,推杯问盏,欢声笑语,吃过喝过后,一头猪所剩无几。不过过个春节绰绰有余。那时还不懂满汉全席。
童年的梦是一本越翻越快的书,喜欢看书到了痴的地步,还记得母亲给了我五块钱让买黃胶鞋,到了供销社看到新版《红楼梦》一至四冊四块五角钱,买了书忘了鞋,在母亲的责骂声中哭着看完了这本书。那时我十一岁,梦想着拥有一个书架,放几十本书。

童年的梦就是一片海,包容着委屈,烦恼,误会,不解。记得好同学丟了一枝钢笔误会你的时候。总想拥有八仙过海的法器,能知道这支笔到底去了哪里?终归时光的流逝模糊了儿时的烦恼。
童年的梦像满天的繁星,飘忽的思绪如天马行空,上至天庭摘幡桃,下到海底釆珍珠,梦中常常献母亲。

童年的梦如美妙的音符构成了生命的传奇,炫出多彩多姿金色的童年。

(作者生活照)


思故乡
文 / 娥子

皎洁的月光抚摸着我的脸庞,秋风阵阵送爽。远方的游子夜不能寐,只为思念故乡。

想你那苍翠欲滴的康山,蕴藏着丰富的宝藏,经历了改朝换代,经历了战火硝烟,而今红叶谷张开绚丽的笑脸,告诉先人,告诉日本鬼子,告诉全世界,东北的康山巍然屹立。
想你那奔睠不息的松花湖水,碧波荡漾,曾经与父亲一起下网打魚,那红尾鱼放在火上一烤,哧哧的直冒油,就着苞米干粮那叫一个香呀!曾经学着撒网,看着网里的青鳞子鱼,嘎牙子鱼,鲤鱼活蹦乱跳的,心里那叫一个美呀!松花湖边是那一望无际的庄稼,玉米,水稻,大豆,高梁一片金黄。儿时的我上学时利用课间赶紧做完作业,放学后马上钻进玉米地里捋猪食菜,十三四岁的小女孩顶着满满一麻袋的猪食菜回家,累得腰酸背痛的,可是农村的孩子哪个不干话呢,现在想来那塞得绷绷硬的麻袋,往出掏都废劲的一麻袋青菜到底有多重,还能扛得动吗?

曾经儿时的玩伴,十几个孩子凑在一起,弹玻璃球,捉迷藏,玩泥巴,扯老鹰捉小鸡,跳皮筋等等,太多的游戏,不像现在的孩子们,除了学习就是上网,生活单调的很。
曾经在学校里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一起下乡演出,趁农民们收工饭后演完一场背着行李爬山越岭赶往下一个村子,漆黑的夜晚山前敲锣山后鼓响,好多歌曲节目都是原创。还记得有一首歌唱到"绿树帐篷,篝火取暖,清泉饮水,野果美餐,共产党领导的抗联,神出鬼没游击战"那时的假期生活就是这样的,孩子们其乐融融。

想起那美丽富饶的松江小村,满满的都是甜蜜,父辈们在那里改天换地劳作了一辈子,才有了今天的绚丽多姿,我的小名叫路生,只因为母亲难产,昏迷了五天,众人抬着拨山涉水往县城去的路上生的我,路遇一老太太接生,用破碗片割脐带,所幸母女平安,后父亲去答谢人家遍寻不着,众人讲,老天有眼遇着贵人了,便成了一个谜。可见当时的医疗条件有多差,现在的家乡单大医院就好几个,据说院长还是我同学呢。

想家乡,想亲人,想邻居,想同学,想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想念你呀松江!

(作者生活照)


冰雪故乡
文 / 娥子

每每冬天来临,走进银装素裹的小山村,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那飘飘撒撒的雪花诉说着爱的低语亲吻着大地,那一树树的雾淞展现着轻赢的舞姿如白衣仙子下凡。静静的松花湖如睡着的婴孩儿躲进大地的怀抱,山的影如一条条洁白的飘带,树的风吟唱着冬的小夜曲。

记得小时候每逄下雪天,那是孩子们的世界。打雪仗,堆雪人,抽冰猴,打出溜滑,玩冰爬犁等等太多的游戏了。玩够了,疯累了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脱掉湿了的棉鞋,掏出乌拉草放在炕头或锅台旁烤干。

记得有一次大雪过后,我用萝筐在房后树下支起来,撒上一把小米手握一条栓在支棍上的细绳躲了起来,静等着家雀上当,一只,两只,五六只家雀抢食的时候,我一拽绳子萝筐落下,扣住了两只家雀,我欢呼雀跃,高兴的轻轻掀起一道缝,伸手抓家雀,左抓右抓一只也没逮到,全跑了,沮丧地回屋里,从此再没玩过这个游戏。

寒冬的夜晚,家里经常聚满一屋子的人,听王大爷在我家说书。从《三侠五义》到《平湖秋月》,从《秦英征西》到《三国演义》等等。记得印象最深的是当王大爷讲到伍秋月死后三十年嫁王鼎时,七岁的我毛骨悚然,吓得我夜晚不敢出门,感觉到处都是鬼似的。

冰封的松花湖没了往日的喧嚣,打鱼的渔民凿冰窟窿下网,看着活蹦乱跳的鱼儿,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故乡的冬天就这样在孩子们的嬉戏中度过,在王大爷的说书声中度过,在漁歌唱晚的喜悦中度过。待到冰消雪融,满山遍野的映山红轻轻呼唤松花湖,醒来吧春天来了!

(作者生活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