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弃医从文?
原创:随笔
作者:道之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看过《呐喊》的人都知道为什么,先是经历了他父亲的病痛,庸医的狡猾无德,使他深刻体会到病人及其家庭的艰苦,抱着救治像他父亲这样的病人身体的念头去日本留学学医。
到了日本在一次幻灯片中见到久违的国人的麻木和劣根性,这犹如晴天霹雳般的让他醒悟,有健全的身体而无健全的精神,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样的国人活着无价值,死也不足惜。

他从起先的执着于学医的信念中转移到学文。他那时自以为要想改造精神首推文艺。这样,他变换了方向。他开始接触日本文学及西方文学。
我想他当初所谓的弃医从文也是迷茫的,也是心里并没有底,况且他的家庭也不富裕,再说他既没有导师的引导,也没有益友的帮助,他是在一种自觉的自学,自发的探索接触到西方文学,他可能是抱着背水一战走到文学的道路上来的。
他在日本呆了七年,一事无成,那个阶段似乎也没有写出有影响的作品。
关于他在日本的生活,除了在《藤野先生》和《呐喊序言》里略微了解一点点关于他现实生活的现状和思想的变化,我知道的并不是很多的,苦闷是他的常态,抑郁寡欢是他的表情,勤奋努力是他的出路。

他在日本也参加了章太炎的国学学习,他和中国留学生一起探索革命的道路,但最后他觉得以笔当匕首,思想做武器,以语言为工具来反抗封建思想 。他以他特殊的方式在战斗。
他在日本只是处于读的阶段,还没有到写,或许也有练笔,但我没有阅读到他那个时期的文字。
他的小说和杂文是在他回到中国,中年以后写出来的。其实,纵观他的写作时间并不长,也就十几年。但他的文字是那么有力量,思想有深远的影响,即便现在读来还不过时。
尽管他在日本遇见那么好的医学专科的老师藤野先生,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弃医从文了,这是何等的勇敢和决心。
因为他的这一决定使中国少了一个军医,而多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所以鲁迅先生的这一选择是明智的,他扬起一面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旗帜,有人说一百个齐白石也抵不了一个鲁迅,这话虽然有些偏颇,但充分说明鲁迅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的地位。他是杂文的开创者。
他的文章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刻画出中国人的劣根性 。

他指出了精神胜利法的“阿Q”的麻木愚昧落后,他尽管同情《药》里的那不幸的一家三口,但他们的愚蠢无知和对革命者的冷漠,使他怀着无比痛苦的心写了一系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民众 形象。
无论是在日本看幻灯片见到的国人,还是回国后经历的风波,都让他对普通老百姓的精神世界感到失望。
他深深知道救人救社会救世界首先从人类的精神改良开始,所以他毅然决然的弃医从文了。

作者简介:周道芝,笔名:道之,网络昵称:道之轶事,爱好:阅读经典,看老电影,旅游,写作(体裁很杂,诗,散文,杂文,小说,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