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朵绽放在泥土里的“扶贫花”
——读常红梅散文集《一个女干部的扶贫手记》
文/常智奇
中国当代散文创作不缺少才华横溢的鸿篇巨著,幽微精深的精彩美文;不缺少融通古今,集纳中外,构思新颖,词藻优美,意境深远,哲学意识浓厚,心灵震颤微妙、历史纵深感强、文化内涵丰富的散文,缺少的是扎根泥土,
深入生活,情系百姓,及时反映社会生活,准确的表现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劳动者的思想感情和愿望,与劳苦大众同呼吸、共命运,息息相关,血肉相连,接地气、写真实、抒真情、扬民意、咏良知、颂阳光,表现健康向上,有温度、有热量、有疼痛感的的散文作品;缺少表现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在历史的转型期,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劳动者与旧的传统观念进行决裂的过程中,追求美好生活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的好散文。常红梅是一个生长在西北高原上黄土地的女儿,她对这片土地上的村村寨寨、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抱有真诚、亲情、依恋和眷顾之情。当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在全国打响后,她作为黄土地的女儿,扶贫干部——人民的公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这场扶贫攻坚战之中,她在工作之余创作的《一个女干部的扶贫手记》(散文集),属于接地气、写民生、话民意、抒真情,有感而发,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有体温、有疼痛感的散文。
常红梅在扶贫工作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扎扎实实,“来不得半点懈怠,奔走于单位和扶贫点之间,加班加点,希望能做出些成绩。”她“包抓了四个贫困户,而且都属于异地搬迁户和危房改造户。说实话,压力很大。”她作品中的“玉水村”是她的一个扶贫点。她从这里出发,了解了任春生、小芳、石头老汉、赵姨、碎狗、张明虎、来旺老汉、毛毛虫、狗剩、张大婶、二愣、阿斗、张女儿、李玉波等生活中的原型人物,经历了贫困户说《我不是贫困户》《我要守“穷根”》……历经了《鸡苗风波》《站起来的毛毛虫》《狗剩回家了》《戏里戏外》《村长家的狗》》《从牌场回来的女人》《十万彩礼》《重逢》《驻村》等事件的引线导火、影影绰绰。在这些人和事当中,她更加了解到中国贫穷农民生活的现状。
她在工作当中与这些贫苦农民的心一步一步贴得更紧。他在努力地履行着一个人民公仆的神圣职责和义务。难能可贵的是她在工作之余,用散文的笔调记录下这一时代扶贫工作的历史细节、场景、情节、画面,表现了21世纪之初中国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方针和措施,表现了扶贫攻坚战当中党的干部吃苦耐劳、以身作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表现了普通的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对政府的感谢;表现了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工作过程中出大力,流大汗,生命的呼吸、生存的样态、生活的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作品以现实生活真实的生存情景、境遇、样态为对象,以写实的笔触,叙述的调式,白描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一个下乡女干部在扶贫工作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所期所盼的思想情感。
《一个女干部的扶贫手记》为我们提供了21世纪之初,中国贫困农民的生存状况、生活方式和情感样态。例如,“走进贫困户任春生家里的时候,主人正在做午饭。这是一个老宅基地,偌大的院子里,除了南边两间土坯房,一眼望去竟有五六孔窑洞,窑洞很破旧,但也有着烟火的味道。虽然是大白天,窑洞里光线依然不好。进门是炕,炕里面是锅灶,锅连着炕,炕连着锅。再往里边走是烂柴禾,最里面还堆了些粮食袋子,周围放着铁锨镢头之类的农具。
村长告诉我们,这样好,尤其到了冬天的时候一烧火做饭,热量传过去,炕也热了。大家都说窑洞好,冬暖夏凉,说这些话的时候,眼睛却几乎都要比迎面扑来的炊烟‘眯’住了”。“春生家里两口锅,离火门近的前锅做的是午饭,后边煮的是猪食。前锅大杂烩面,几根面片,煮了几个萝卜块,几丝菠菜,还有早饭剩下的一碗包谷糁也烩了进去。后锅是剁碎的猪草和糠煮在一起的猪食。春生在搅动猪食的时候有一些溅进了前锅,他也不管。”
这是一部叙事写人的散文随笔,作者在小说与散文之间,在写实与虚构之间,给生存的窘迫与心灵的企慕之间,表现下层社会贫困生活者和扶贫工作者情感沟通和交流的心理图式。这里有党的干部在民族复兴伟大业绩的创造中,努力填平和缩小贫富差别距离和鸿沟的忘我工作,有极力掩饰悲伤和烦恼的含泪的微笑,有人性在极度的物质贫困中,得到温暖的、阳光的照耀,使良知和理性蓦然觉醒。
作者用描述的笔触,饱含着感情,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工作场景和生活画面。准确、恰当、熨贴的抒情,使他的叙述带有女性特有的细腻、温柔、婉约。即使是塑造刚梆硬正的石头老汉,也是表现他被妻子严管的软弱的一面,写他夜晚义务给死人守墓穴,富有人情、人性的一面。
作品当中的柳荷花对贫困户的普通劳动者是饱含深深的同情之情,怜悯之情,体恤之情,爱护之情。这种真诚而炽烈的感情,在人道主义的轨迹上,沿着理想主义的方向,滑向浪漫主义的舍身求爱式的古典之恋。这不仅仅是同情和怜悯,更多的是一种道德观念,人生价值的认同,是一种对残酷的现实以微弱之力的抗争和带血的呼救。
作者在作品当中,也表现了搬迁过程中曾经有过的一种恋旧与求新、田园牧歌的审美兴趣与现实工业文明生产成果享受冲突、纠结、痛苦和熬煎。作品当中的“我”感受到了72岁的聋哑残疾人赵姨把刚刚采摘下来的,洗得干干净净的桑葚捧在了他面前的温馨……这种大地情结,泥土伦理,使这部作品在朴实无华的写人叙事中,获得了一种“润物细无声”渗透性的美。
作品当中没有回避人性当中的懒惰、寄生、坐享其成的思想感情的存在,《我要“守穷根”》中的贫困户来旺老汉乐于靠政府的“救济款”、“补助金”、“慰问品”生活。按照国家的“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扶贫干部小高要他退出扶贫对象,他赖皮不退。


(上图为常红梅鼓励、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这个扶贫工作当中带有一定的典型性。当物质扶贫达到一定程度时,就要伴之以思想扶贫。这个集子当中的有些作品,已经触及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小国寡民”、“安贫乐道”等思想观念的反省和审视,对人性中的一些快乐原则的劣根性,原罪性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新一代靠劳动致富的思想感情。
总之,这是一本有生活体验、有生命疼痛、有感情温度的叙事散文随笔集。它仅按时代的脉搏,及时地表现社会变革过程当中火热的生活,表现社会最底层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表现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战斗中团结向上的革命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我之所以肯定它,不仅仅是这些,还因为它是一本带有写实性、写真性、文学性的叙事抒情散文随笔集,还因为它是一本来自扶贫工作中,具有人道主义的书。
(有意购书者请扫上方二维码)
作者简介:
常智奇,笔名高引。著名文学评论家、研究员。原《延河》杂志执行主编,原陕西省文学院院长。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理论、评论专著有《整体论美学观纲要》、《中国铜镜美学发展史》等。在全国50多家报刊发表500多篇论文、评论文章。曾三次获国家级一等论文奖。被政府授予优秀文艺工作者,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