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蟠龙塬游记
作者:肖吉萍
前些日子放假,我约好朋友同登蟠龙塬。
一大早,我们便在店子街集合,然后沿着小巷拾阶而上。山路弯弯,路两旁坡上坡下一簇簇野枣棘上挂着红的、绿的小酸枣,真像一串串玛瑙,看着让人有点眼馋,不由地就想伸手去勾摘。我站在脚下的土坎上,刚为自己摘下几粒酸枣高兴时,哇!手被枣刺挂了一道血印。无奈,谁让咱这年龄的人了还嘴馋呢!
一路上,大伙说说笑笑,歇歇脚,个个汗流浃背,忽然听见走在前面的朋友嚷嚷着:“快看了,这么大一片山楂林啊!”只见那不太高的树上,结满了山楂果,棵棵树上果实累累,压弯了树枝,在阳光下,那红果绿叶相衬,煞是好看。
大家谈笑风生一路走到塬顶。极目四望,宝鸡城市风貌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咱们到底去哪家小憩呢?”朋友一句话打断了我的思绪。我们在村里转了一圈,来到一个农家小院,这家小院倒不太大,两层小楼共6间房,院中还有一个厨房,主人夫妇四十岁左右吧。有一对儿女和一个老妈妈,主人一见家里来了客人,赶紧招呼我们落座,宽敞的大炕干干净净,那时我才感觉到了困乏,脱了鞋就上了炕,一摸炕还是温热着,汗襟襟的我躺在炕上,感到非常地惬意。“来碗手工臊子面”大家高声喊着。于是两夫妇就在厨房里忙活了起来,丈夫和面、揉面,妻子擀面。
朋友们也在院中、客厅里各支起一张桌子,玩起了麻将与扑克牌,几圈下来,不知不觉到了晌午,主人一声令下“开饭了。”你一碗汤面;他一碗干面,吃了还要再吃汤面,您别说,味道还真不错呢!主人招呼完我们,又忙着给自家人准备饭菜,不知哪位朋友又提出,歇会儿能给我们再打一锅“搅团”不?主人好不高兴,匆匆收拾洗涮锅碗,又开始了下顿的“搅团之战”。男主人赶紧下菜园去割回一大把韭菜,这韭菜是绿茵茵、水灵灵,闻着就有一股窜香味,真是俗话说的好:“九月韭,佛开口!”不大一会儿,主人就又下了第二道令:“搅团好了!”只见案上一碗碗已浇了汁的热搅团,盆里还漏了点“鱼”,大方盘里还晾了两盘,不太饿的肚子,又有了食欲,于是乎大家根据所好,各自端起想吃的“搅团”,夹点炝炒的韭菜,味道分外香。我也端起了半碗“漏鱼”,让主人调好,这“鱼”呀,一到口中就直奔喉下,三下五除二,完了,香!放下碗筷,再看看朋友们,眯着眼,淌着汗,个个吃得津津有味,真是大快人心!
一次农家乐,真可谓是:花钱不多,快乐不少,回味无穷啊!
作者介绍:
肖吉萍,女,网名“一棵小草”,退休公务员。为宝鸡市作协、杂散文协会、职工作协、诗词协会员,并担任本市文学网诗词版“超级版主”。9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并在全国、省、市一些报刊及多家文学网站,发表报道、散文、古诗词等三百余篇(首),多次获得不同等级的奖项,其中获得全国性征文一等奖(报刊)与银奖(网络),2016-2017年度在《西部文学网》的“孝德文化全国征文”中获“鼓励奖”以及“十佳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