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绞水 抽水 自来水
文/兰军平
我们村的村民生活用水确确实实经历了辘轳绞水、电动抽水和自来供水三个阶段。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令我感慨万千!
我小时候,也就是七十年代,老家村东和村西各有一棵老青槐树,青槐树下各盖有一座土瓦房,房里各有一口老井。那时全村人就手摇辘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绞水用。全组二百来口人的生活用水勉强供得上。家乡地处黄土高原,井深达三四十米,绞一桶水花的气力就可想而知了,而且常常为一两桶水,要排队等待大半晌。特别是一两年就要淘一次井,淘井要请专门的工匠,而且还要村上的青壮劳力两三个配合工匠施工完成,尤其那几天的吃水就别提有多难了,更不用讲淘井所花按人口平摊的巨额人工等费用了!至于不小心放鳖辘轳,有时掉水桶,更有甚者小孩在井边玩耍不小心掉到井里,那都是防不胜防的事情了!
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城里人早已吃上甘甜可口的自来水了,附近的村子像上郭店村和下郭店村等村也吃上了自来水。说是自来水,只不过那时是在村子的机井上架个大水罐,再接上管子把水输送到几个供水地点,村民把水龙头打开接满一桶桶水担回家就行了。但就那也让我们眼热羡慕稀罕的不得了。不久我们村八组率先在机井上架罐接来了自来水,我们组人只能在人家机井上掏钱拉水吃。那时他们组人一桶子水一毛钱,而问我们组人要五毛钱,你说气人不气人?那时我们多么渴望自己组也能供应上方便卫生香甜的自来水!
对吃水难村民不是没有想法解决,可那时村委会组织涣散,村上不少组不少有识之士没有少请求村上出头主持修办自来水,却每次都遭到婉拒而搁置,原因是村上认为有看井人难找,看井人的工资和水费收缴以及人心不齐难管理等等问题难以处理和解决。那时我们村东村西两口老井早已不行了,绞上来的水浑黄不清不说,最后竟慢慢干涸了。于是,我们组好几家人尝试打起了私家井,用潜水泵抽水吃。但一提自来水,那时村支书在公众场合宣传说,快打私家井吧,要吃自来水等下一辈吧!这一下更助推了打私家井的热潮。据统计,几年时间下来,全组六十多户人家最多时私家井就有足足五十眼之多。私家井方便确实方便,但用一两年又是淘井又是修泵,结果三天两头有人修泵淘井。修泵每次从井里往上拔泵往往累得三四个人汗流浃背疲惫不堪。而淘井要用专门的小型打井机,至少淘一天一夜,淘上来的土和泥沙堆满街道泥泞不堪不说,而且每次还要一二百元的淘井和修泵的花费,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资。
二零零五年大年刚过,喜讯传来,新一届村委会领导班子把解决村民生活用水难摆上了议事日程。经村委会支持和协调,我组和五组决定在五组机井上架罐解决两组人口的吃水问题。经两组村民选举了五个德才兼备的村民信得过的人组成自来水修办领导小组,经过争取国家投资,动员村民集资和捐资,经过村民和施工队两个月紧张有序的施工,自来水终于办成了。架罐那天,人山人海,村民敲锣打鼓,鸣放鞭炮欢庆胜利——北旗务村村民生活吃水难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真是好事连连!去年村上在前几年修通通村主干道和硬化水泥街道的基础上又修通了村组生产路。去年村上又利用国家大好政策争取上头投资,在村委会大院打了一口大机井,今年又在机井上架了个大罐解决了全村人的吃水问题,结束了全村以往五六个罐的历史,既节省了看井人工资等费用,又便于统一管理。真是焕然一新,焕然一新了!自来水时代真正来到了!
(转自 宝鸡作家文学 )
作者简介:
兰军平,宝鸡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农业科技报》特约通讯员,有多篇诗歌、散文和通讯报道刊播,多次征文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