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克文:典型的中国式乡绅与大家族族长形象
——长篇小说《绝秦书》人物之一
文/张建湘

张浩文的《绝秦书》中有一个灵魂人物,那就是周克文。这是作者倾心打造的一个别具一格的艺术形象。在众多文学作品人物中,周克文这一艺术形象,独立特行,如空中月,出于云翳,神形兼备地凸现在读者面前。应该说,周克文这一艺术形象,倾注了张浩文先生对秦地旧式乡绅与大家族当家人的热爱与厚望,是作者理想的家长形象。在周家寨,周克文即是乡绅与大儒,又是富家大户的族长,他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教育,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在他的灵魂里深深扎根,血液里流淌的全是孔圣先师的教导,他的一言一行,以及看待事物的目光,包括自己的行为方式,全由“圣言量”来决定,所以,有一次,他要制作一尊孔圣像,而工匠却不知道孔子是谁,更不知道他所讲的圣人长什么样子,气得他无可奈何,将工匠揪到孔庙观瞻孔圣像。
周克文博学多才,连土匪旱地龙都尊称其为“秀才哥”,对他敬重有加。他不仅博古通今,聪慧睿智,而且热心善良,再加上一点农民式的狡黠,使他在秦地关中道的周家寨活得如鱼得水,成为了那一带的大户地主,拥有大量土地与财富。他善待穷人,亲善弱小,他家雇用的长工比家主们吃的都好。侄女引娃被养父一家不当人时,是他这个作大伯的时时关心,替她的命运担忧。但如同别的大户地主一样,周克文又是个极要“面子”的人,他将“面子”看得比命还重,这让他在很多事情上面只能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吞。他的爱“面子”,又与他的讲信誉纠结在一起,又使他失去了一些“面子”,比如他的二儿子周立功在周家寨办夜校,因为倡导男女平等,反对包办婚姻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就使他下不了台,不得不拆掉夜校。而儿子周立功与他弟弟的养女引娃发生的“私情”,更是让他在族人面前下不了台。为了救儿子,也为了不失信于族人,这个心比天高的乡绅,宁愿接受族规的惩罚,当众让自己的长工将他的屁股打烂,以此换来族人对他的敬重。
作为一个庄稼人,周克文对土地与庄稼心怀敬重与感恩,不能容忍对土地与庄稼的一点点轻慢与糟踏,这在他对待粮食与刚下地的棉花种的态度上,就 深刻地体现出了这种农民式的纯真情怀。为了从土地上获取最大的利润,大家都在一窝风地种植鸦片,而目光长远与聪慧过人的周克文,意识到了土地上不长粮食的危险性。于是,他不顾旁人的嘲讽,毫不犹豫地弃种鸦片,将所有的土地都种上了粮食与棉花。但他又是一个拥地自重、拥粮自重、拥才自重的人,不容许别人挑战他在周家寨的权威性。他与弟弟周拴成交恶,就是因为他不能容忍周拴成的自私、狭隘,以及对他的不尊重。当大饥荒来临时,他宁可将对弟弟一家的关切之情深藏心底,也不愿主动捅开两家院子之间的那扇墙洞,去察看一下早已断粮的弟弟一家。当得知弟弟夫妻早已饿死在家中之后,他却痛切心扉,悔恨自己太爱“面子”,没有主动去接济弟弟一家。
大饥馑到来时,他明知道外面遍地哀鸿,但他心里还在痛恨大家没有听他的话,弃种鸦片,所有,他觉得让那些因种鸦片而断粮的人受点苦、挨点饿,也是好事,也许大家才能长点记性,吸取教训,才知道他作为一个饱读圣贤书的族长,所说的话,其实就是周家寨人应该奉信的真理。于是,囤有积粮的周克文,并没有立即赈灾放粮施粥。但他又不忍心看到人们忍饥挨饿,于是就整天躲在家里不出去,来个眼不见心不烦。当饥饿达到顶峰,饿殍满地,关中道出现了洋人来赈灾施粥时,周克文坐不住了,这个一生都在极力维护儒家道学的乡绅,害怕大家因为一碗粥而全成为“二毛子”,害怕儒家文化受到挑战,害怕民众思想被外族异化,这才是触及他道德底线的大事!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开设粥棚赈救灾民。他开设粥棚赈灾是为了与洋人打擂,目的是为了打败洋人!当洋人看到有富户在此施粥后,觉得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便转移战场,去别处施粥。而周克文却高兴不已,坚信是自己打败了洋人。他觉得自已站在了道德的高峰上,格外自豪。
作为一个农民,在周克文的身上,同样体现了农民式的狡黠,比如,他为了便宜得到周拴成的土地而使用了不光彩的手段。比如,面对险境,他还有侥幸赌一把的心态。当他的儿子周立功被人作为人质,要他拿粮食去换命时,他迟迟不答应,并不是他真的把粮食看得比儿子的命还重,而是还想赌一把,不被逼到绝路,决不撤兵……
作者张浩文对周克文这一人物的心理把握、精神刻画,可谓入骨三分,周克文这一艺术形象,被塑造得浑然天成,他独立于众多的文学艺术形象之林,熠熠生辉,如整部《绝秦书》一样,必将成为经典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