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辞鉴明…34
文/三木秉凤
经纶天下 道法自然
“治大国若烹小鲜”,经纶天下并非朝令夕改,让民众惶惶不可终日,而是追求社会稳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的实际效果,和谐稳定是宇宙万象的共同追求!天道、地道、人道实为一道,它们遵循着共同的宇宙法则,以德配天,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从天体到人体,从大宇宙到小宇宙,其外示之物理形象有别,但其精神之本质却无二。构成这个宇宙太极的阴与阳,构成宇宙存在状态的物质与精神,构成宇宙表达状态的有形与无形,犹如人体运行体系中的气与血,根据宇宙本身的规律和需要,永不间断地无休止地变化着。用《道德经》之言即“有无相生”,用《心经》之言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经纶天下,需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并肩同行,但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建立文化信仰体系,而最根本的信仰源头就是宇宙真理!《仁王护国经》第二品曰:“法性空故,一切皆空,是诸法等,即生即灭,即有即空,刹那刹那,亦复如是,何以故?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诸有为法,悉皆空故。以智慧之光,照见诸法,一切悉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毕竟空,散空,本性空,自相空,一切法空,智慧空,因空,果空,空空故空…为驻世间,若于诸法,而不得动,不生不灭,无相无不相,不应起见…障尽解脱”。所以,对于宇宙之妙理,古今中外,圣圣道同 以上圣语,佛经之理与中国无极大道之理,实为不谋而合。 仅仅他们在用词措语之行文上有所不同!对于“空”、“无”、“气”等等这些表示“无形之物”的概念,老子在《道德经》中将“空”作“无”讲,而中国太极及中医将“空”作“炁”讲。
人若悟“空”,没有八戒,也能大悟。 用心领去悟世界,是古圣之共感之用,也许比哲学思维,科学试验,来的更直接与悠远。我们 永远不要把我们肉眼观察不到的东西及其理论当作迷信垃圾一扫而去,否则,就失去一世道缘。我们也永远不要把别人盲目崇信的东西,不加思索就当作真理去模拜,否则我们掉入述信陷阱。中外圣贤祖先们用几千年的参悟与互相印证,为我们指出了人间大路,然而大多数人,只有在无路可走时,才想起祖宗的圣诲,才去祭拜他们以祈福破灾。而对《易经》而言,大易治国,中易齐家,小易修身。 易理之道,无所不包。 中华文明五千年,其根文化在易理,其华果在诸子百家。 无,空,无极,本性,虚,这都是宇宙本体概念的不同用语,其实都想说明一个义理,即宇宙本体为空性,如《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言: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冥冥之律,非你我所及,天地之理,非人类实践能力之所及。
当我们摆动地球仪的时候,就会发现,地球无论如何转动,经线不变,只有纬线随日出月落不断推进。在我们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无论多少帝国在历史长河中更替,多少社会理论生灭不息,但《易经》之太极阴阳思想却始终指导着中国的社会实践,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常常把记载着永恒思想的书叫经书,把解读经书的书叫纬书,也叫纶书,也叫论书,也叫伦书,也叫沦书,也叫仑书。东方社会依据经典之理而形成的人类社会的秩序称之为人伦之序。什么是沦?湖海之中风吹水涌,形成的波波起伏叫沦。而经与仑之间,经代表不变,仑代表变化。 经纶国家,就是用大道之恒理及其发展规律去管理变化着的社会现象。
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相对于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易经》,相对易理思想的博大精深,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仅谦称作《论语》,而不称《经语》,这也是孔子及其弟子对“述而不作”真实理解。只有超越理论的带有规律性和道理性东西才叫思想之经。而全世界共同认可的经典思想,也许只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等五大类思想而已,其中只有少数的思想结晶才称谓经书!如佛经,易经,道德经,圣经,古兰经,黄帝内经等等,所以经纶天下,体现的是用经与纶共治天下,这就是无为(经)而无所不为(纶),有为(纶)而有所不为(经),一动一静,一阴一阳,无为而治也正是道法自然之体现。

三木秉凤先生,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并于2016年6月组建文化群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于2017年 2月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并开展征文活动。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我们文人的责任!
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包括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让中华文化光耀四方。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