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绪、具象与意境》
——简评李培东的诗
韩生(黑龙江)
读了李培东的三首诗,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思接千载;悄焉动容”(《文心雕龙•神思》),脑海立刻融入其诗所刻画的雪景、年景、春景之中。那隐藏在内心深处久远的酸苦中的甜而美妙的过年的景象忽然跃出,也渐渐的清晰起来,而且一时挥之不去。仿佛那无与伦比的肉香正充盈着鼻腔和齿颊。我知道,这是被诗人唤醒了美的记忆,并产生了共鸣,一时间竟不知是肉香还是诗美。或许,这就是诗歌的美妙之处及魅力所在。
忽然想起老师讲过,诗人要用形象思维。由于本人愚钝,一直也没有想明白到底什么是形象思维。品味了李培东的三首诗之后,我似有所悟:诗,也要用形象说话。当然,直抒胸臆也是诗的一种表达方式:就是诗人把内心的思想情感直接表达出来传达给读者。例如诗人李瑛的《一月的哀思》:
我不相信
一九七六年的日历,
会埋着个这样苍白的日子;
我不相信
死亡竟敢和他的生命,
连在一起;
我不相信
迎风招展的红旗,
会覆盖他的身躯:
我只相信
即使把他交给火,
也不会垂下辛勤的双臂。
但,千山默哀,
万水波息,
微茫里,却传来
无尽的哀乐,
哽咽的汽笛。
……
现在看这首诗觉得比较直白,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就是诗,是抒情诗。如果诗人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描摹一定的具象,让读者加进去自己的审美体会,那更会别有一番美感在心头。我们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非常简短,前三句共18个字,却并列九景。我们可以仔细想想,这九种景物就是三组九个具象,它们在排列上是不是有着一种内在的逻辑?仔细品味一下,这三组具象之间是不能错搭的,而且每一组内的三个具象之间都不能改变顺序。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诗眼来画龙点睛,使不同具象有机融合为意境,从而使读者体味到漂泊的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的情感。
由此,我们可以说:这些具象反映到读者的脑海中,就会产生一种思维的流程和情感的灵动。在你的大脑中通过蒙太奇的手法,进行着再创作。这样的表现手法,舒婷的《思念》很有代表性: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李培东的诗也深得其妙。
首先,他用抽象的情感和思维活动去写具象:
三世的喧嚣
让你看透了人间的繁华
演说家的誓言
不能再激起你的涟漪与波澜
思念渐冷
忧伤结晶
心花开成六角
在迷梦中随风轻舞
飘落
飘落
我们都知道,水蒸气遇冷空气形成雪花从空中飘落,是一个及其平常的自然现象。但在作者眼里,这个过程却极其凄美,是思念渐冷,忧伤结晶,心花开成六角,然后在迷离朦胧的梦中飘落。而这飘落的过程,在天地间是千百年的轮回,并且在少年错失的似水柔情中携手漫步,那种微凉的心,是永远的漂泊。从“飘落”到“漂泊”,这其中不仅仅是“雪迹”的改变,也包含着诗人主体内心情绪的变化。吟咏,你会感受雪的忧伤和凄美,也会不自觉的延伸着雪的神话。正如诗人所说:“平凡的陌生人,也有不凡而又熟悉的希冀”(《山中偶读》)。因此,写出平凡人所熟悉的却潜藏在心底的情绪,这正是诗人的魅力。
其次,从具象到情感。在我们每一个成年人的心中,都铭记着儿时过年的美好。而我们北方人对年的记忆,一定和特定的事和物密切相联。诗作者就是抓住了几个典型的北方过年的具象:积雪被清理干净而弯弯曲曲的小路;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锅里冒着热气的开水;不断翻滚的饺子;一盆香喷喷的红烧肉;一壶温好的老酒;开始点燃的爆竹和烟花。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具象如果仅仅这样罗列,虽然也能构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形象思维和人文情感的流动,但无疑还是缺少诗的美感。所以,诗人很巧妙的把主体情绪与典型具象有机联结起来:思念把回家的小路熏染的辽远而悠长,乡村的烧酒温暖了血脉里的守候,爆竹震落了烦恼和忧伤……从而,使情与景有机融为一体,构成美妙的意境,引导着读者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构筑着独特的美学逻辑,进行着独特的形象思维。于是,你有了独特的美感,与诗人产生共鸣。正所谓“于我心有戚戚焉”。
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我认为除了诗人的艺术修养之外,还离不开诗人的生活底蕴。作者从小生活在尚志市的珍珠山乡,从小学到初中毕业他一直在乡下就读。他熟悉并热爱这片黑土地,所以山里的一草一木和乡村的风土人情都自然的跃入他的作品中,构成美的具象,融汇成情趣盎然的意境,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作者简介】韩生,笔名老庄,毕业于齐齐哈尔大学中文系,2000年获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曾任中学语文教师,中学校长,被评为黑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黑龙江省骨干校长,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特色办学先进个人。喜爱文学,著有教育和文学专著《情境、生活与实践》等,现任黑龙江省尚志市东和书院院长和《当代作家联盟》文学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