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是故乡明
文/张端彬
-----读林敏苏《天涯岁月》
林敏苏的名字对我并不陌生,从《长乐新闻网》上多次读到他发表的诗歌到他新出版的个人诗集《天涯岁月》。诗中那浓浓的乡情又一度复活我心中对诗歌的热爱,也很想认识一下这位新诗友。一个冬日的午后通过文友认识了他,站在我面前的就是,新闻电视专访称为“天涯诗人”林敏苏,身材魁伟,相貌儒雅,却带着一点忧伤的倦容,可以看出曾经沧桑人生的经历。果然在他诗集《天涯岁月》中得到印证。如同作者林敏苏在自己诗集前言所云:“曾经流离的天涯,那些辗转起伏的道路,每一滴悲欣交集的泪水,原来是一颗颗诗意的种子,播撒在这片被苦难开垦过的心田,终于有了花朵的芳菲与果实的甜美。”

只有经历过生活磨难的人才会更加珍惜生活。是诗歌,鼓起他生活的勇气,是诗歌使得他“在苦难中思考,在孤寂中彷徨,试着用片片诗章,句句真情与点点心血给苦海人世,芸芸众生一份安抚,找出一个答案。”正如著名诗人林德冠在诗集《序言》中所云:“《天涯岁月》是一部用真情凝铸的诗集,流离的天涯,颠簸的道路,生活的艰辛,苦斗的汗水,交集在心。尝够了漂泊流离的痛苦,但他并没有被苦难压倒,而是挺直脊梁,昂起头颅,瞩目于心灵沙漠中的希望绿洲....”这绿洲就是家国情怀。即便诗人深陷囹圄也改变不了他那颗赤诚的中国心。《蓝眼泪的故乡》一诗,就是诗人真情的呼唤:“没有蓝色的泪/只有苍茫的海/大鹤的天空/只有海鸟飞过/故乡的海/亿万年的沧桑/孤独的我/一粒沙砾/渔网铺成的路/伸向另一个海湾/征帆从这里出发/向着日出的方向//而此时的我/听着涛喧目送斜阳/等待万万里外的星辰/缀满故乡的天空。”万万里外的故乡,流离在异乡的诗人自然是见不到,即便鸿雁也是无法传书。只好“经年累月把所有的心思,用绚烂的文字,在心灵的四季默默盛开。”称为“天涯诗人”的林敏苏,只有用诗歌来圆他思乡的梦。他把心中的爱与思念,把满腔的热血溶化在诗中,这些用血泪浇铸出的一行行诗章,比黄金贵重,比钻石晶莹。这样的诗章,谁读过不会心醉?这样的诗歌,谁听了不会为之喝彩?

组诗《故乡吟咏》中《听 月光路过》也是一首充满了浓郁乡情的诗歌:“听 月光路过/点亮了谁的梦莹/时光亘远清寂/窗外细续有风/静静的吹着季节的凉意/岁月亦有了风骨/听 月光静静的路过/犹如听一首熟悉的旋律/一季一季的风霜/缠绕着曾经 /一些思念 一些留恋/潜于秋水无尘的心湖/品味着岁月的洗礼/成熟中收获了诸多的感悟/在感悟中读懂了/月光的心思与脚步。”刊于2018年12月4日菲律宾《世界日报》。这月亮是东方的月亮,是故乡的月亮。无论你走到哪里,即便是天涯海角,故园的那一缕月光,始终映照在赤子的心中。“一些思念 一些留恋,潜于秋水无尘的心湖”,诗人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朴素的诗句中,那股浓郁的乡情如温泉喷涌而出,驱散了冬季的严寒,温暖读者的心灵。
常言道:儿行千里母担忧。其实不仅慈母担忧远方的游子,游子更是思念故土与亲人。尽管异乡的世界五光十色,热闹非凡,在诗人的记忆中永远抹不掉故乡的沙土路,两旁的稻花香。幽静的月夜下,听取蛙声一片....诗歌《番客故乡》中,“异域的繁华与昌荣/不抵故乡的一片流云/故乡的街道 故乡的黄昏/还有喜庆过节的日子/祠堂里欢聚宴席的亲友。”《大美闽江》“候鸟的天空/也是我的天空/归去来兮/故乡的湿地总是芳草离离/归去来兮/这里的涛声有我心跳的旋律/每一次孤独的怅望/无论水天苍茫/浪花千浔的江畔/总有我心灵栖息的港湾。”月是故乡明。天涯富贵是他乡,闽山闽水,明月蛙声与稻花清香,早已融入诗人的血脉,散发出陈年老酒似的香气,时间愈久香味愈浓。这就是诗人乡情诗歌的魅力。

《南山月色》也是一首充满了浓郁的乡情诗歌。南山位于长乐县衙门南面而得名。山上有石林,香界,兰茗三个小山埠,又称“三峰山”,地势高而不崇,丘埠起伏,蜿蜒有致。山上有宋朝建炎年间建的一座圣寿宝塔,俗称“塔坪山”。南山自宋,元,明,清以来,庵堂寺观递建。殿堂神庙巧布其间,自古以来,凡来长乐的文人雅士必登顶南山赏月写诗,留下不少佳作名篇。2018年中秋,天涯归国诗人林敏苏登顶南山赏月,写下此诗:“这一轮明月/我等了千年/千年的风雨/千年的沧桑/今夜南山相会/带我梦回宋唐/月光如洗/故乡在望/我以诗为酒/邀你共赴这场千年之约/一醉千江明月/再醉万古星辰。”我们可以看到,国门打开之后,不少年轻人盲目崇拜西方,以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更圆。殊不知月亮只有一个,围绕着地球转动,中国在农历十五时的月亮是圆的,初三,初四新月升起,只露出一弯月芽,美国也是一样的。西方的月亮并不比中国更圆,中国的月亮也绝不比西方更小。西方人的节庆中,没有中秋节,懂得吃牛排,却是少了中国几千年来中秋赏月的雅兴与文化。天涯归国,登顶南山,在月亮最圆的夜晚,诗人以诗为酒,梦回宋唐,邀请你我共赴一场“千年之约”。“一醉千江明月,再醉万古星辰。”是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醉了何止14亿中国人,更是一样明月寄相思的异乡游子。

这类诗歌在诗集《天涯岁月》中,可谓佳作叠出,精彩纷呈。比如组诗《八闽怀古》,《故乡吟咏》,《大美闽江》,《祖国 祖国》《母亲 母亲》,《父爱如山》《落日孤烟》《重归故里》等等。诗歌抒发了诗人思国怀乡的情怀,只有乡情才能给四海天涯的游子带去温暖与安慰。“走不尽天涯路遥/看不尽岁月红尘/天光照亮下的原野/万古苍黄/只有一条道路可以通向永恒。”《原野》。家,是游子的梦。家,是倦鸟的巣。家,是水手的港湾。家的思念,家的牵挂,家的归来,有家真好!

此外,诗人还写了不少游历祖国山河的游记诗歌,归在诗集《天涯岁月》的《故国山河》部分。比如组诗《金陵钩沉》,组诗《江浙印象》,组诗《台湾印象》,组诗《写不尽的江南》,《万里边疆》《河西走廊》等等。诗人走一路写一路,一路走过一路诗。这些诗歌同样散发出浓浓的乡情。对于诗人而言,家小到诗人出生地长乐航城泮野村,大到江南塞北,中国,美国,乃至于在茫茫宇宙中这颗流浪的地球。其中最能打动我心灵的要数那首《故乡 他乡 2015徐州记忆》:“故乡的青山绿水/异乡的雪域苍茫/都是我回不去的梦/曾经的我背着离愁/行脚天涯/今日的我依然漂泊/如云飘荡/故乡 一个熟悉又遥远的地方/炊烟袅袅/依旧升起在异乡的梦里/无论走多远/故乡依在心上/当我归回故土/却发现故乡又在远方/一处青山流碧水/一处雪花白茫茫/一处故乡在梦里/一处他乡亦故乡。”诗歌最精彩之处在于,结尾两句“一处故乡在梦里,一处他乡亦故乡。”画龙点睛,诗人以神来之笔写出了神州处处是家园的家国情怀。

当代诗坛有个怪现象: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我认识一个所谓的“诗人”,一个晚上能写出二三十首诗歌,写出的诗比天书还有难懂。这类诗歌谈何有生命力?只怕是写诗的人还没死,他的诗早已死亡了。林敏苏诗歌则不然,诗集《天涯岁月》中,他写的每一首诗歌我都能读懂,只有读懂,才能点评。诗人林敏苏从2014年2019年创作超过2000首诗歌,有超过1000首发表在海内外不同刊物,收入十多部诗歌选本,获奖屡次,2018年8月加入并成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诗集《天涯岁月》就是其中部分作品。
客观而言,林敏苏的诗歌的确写得不错,诗集中也不乏精品。个人认为有些诗歌过于冗长,有些松散,不精炼。比如《马尾船政总理衙门》这首诗有43行,可谓枝繁叶茂了些,如果可以删去前面24行,留后面19行,诗歌就显得精炼。“一个船政引领一个时代/我不再引以为傲/也不会悲从中来/太多的挣扎与呐喊/多少次的探索与淬炼/血与火的洗礼/泱泱大国 千秋民族/凤凰浴火/能否换得今日之中国/涅槃重生。”再如《金陵怀想》一诗有31行,删去前面20行,留后11行,效果或者更佳。“古都幽幽/流水长长/千年之后的我/信步江南重履斯地/拾起一片秦淮旧梦/拂去六朝沧桑灰尘/阅江楼上/看大江东逝/望岁月苍茫/情也悠悠/思也悠悠....”

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从最早的《诗经》《楚辞》到现代的新诗百年,只有经典永恒,代代相传,交口称颂。诗歌创作贵在精,以质取胜。唐朝张继一生诗歌难计,一首《枫桥夜泊》千古流传,蛮声中外。诚心希望诗人林敏苏,总结经验,承前启后,写出经典,不负年华。如同诗人那首《原野》所云:“走不尽天涯路遥/看不尽岁月红尘/天光照亮下的原野/万古苍黄/只有一条道路可以通向永恒。”要达到艺术文化之永恒,还要作一番艰苦的探索与努力。
加油,天涯诗人林敏苏!

作者 张端彬(1948年一),福州市长乐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省作协会员,宋玉国际研究会会员,著有《楚国大诗人宋玉》,叙事长诗《染血的罂粟园》,合著诗集《落霞 钟声》,《十字架 苦行僧》,获奖小说《十日书记》等,名字入选《世界文化名人辞海 华人卷》《中国当代著作家大辞典》等。

图片由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