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音乐:《葬花吟》
文中插图:来自网络
(如涉侵权,告知立撤)


佳月老师的中篇小说连载结篇了。为了进一步帮助大家领会小说之内涵,引领读者(尤其是当代青少年)能走进小说的时代,走进小说所描述的那个时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现将陶明月老师的一篇读后感奉献给大家,敬请品赏!



陶名月,女,1967年出生,微信昵称:天山莲6721月,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文学爱好者,愿以真诚的心,让灵魂行走在字里行间!


读《消失的虹》有感
文/陶名月

与《虎月之恋》不同,与《青青河边柳》也不同。最近,在宋世高老师的《印象赣榆》平台上登发的《消失的虹》,是陈月兰(佳月)女士以前写的写以前的又一部力作。这部作品无疑是七八十年代中学生的宿影,是一部纯学生,纯学生生活,纯学生生活中的纯感情的再现。

说真的,刚听说这部小说的大概内容时,我并没有多少认同,也没多少好感,所以也就没什么期盼,感觉小孩子的事情有什么好写的,无非就是不谙世事的打打闹闹,天真幼稚的思维逻辑。只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已。
但,我错了!当我一章一章跟读下来,我的灵魂被震撼到了!
首先,一个小女孩在困苦的生活中渴望知识艰难求学的精神感动了我,让我不由的想到现在。现在,有好些学生喊冤抱屈,怨功课如何如何繁重,恨作业如何如何繁多,压力如何如何大,怎么怎么不堪重负,甚至还有很多社会人士帮忙摇旗呐喊。他们真应该看看《消失的虹》啊,若看到了,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很羞愧。文中的两个主人公碧月和长虹是如此的优秀,让人不由自主的爱怜和心疼。他们是灵魂极其相近的人,都心地善良,情感真挚,都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然而,却一个因贫困时刻面临着辍学,一个因病魔不但让学业半途而废,还……

那个年代,有多少孩子穿不暖吃不饱,正在长身体的年龄,却还要饿着肚子去上学。学习文化,增长知识,去树立远大的人生奋斗目标,去实现心中向往的美好理想。即便如此,还有很多学生根本还没成年,就不得不辍学参加生产队的劳动,给家里挣“工分”。女孩子则在刚成年就不得不找一婆家,嫁一男人,用对方的彩礼来缓解原生家庭的经济负担。正如网友渔夫(王非飞)先生的感触:“读罢作品,思绪万千,心潮翻滚。那种窘迫,那种无助,那种一分钱憋倒英雄汉,那种,那种……跃然纸上,涌上心头”。
是啊,那份伤痛,是从那个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人最刻骨的疼呀!与之相比,现在的学生多幸福啊,竟然还动不动的就自杀,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其次,是那个学生时代的纯真的友谊感动了我。我们中国历来有一世同学三辈亲的说法,很多同窗情深,纵然离开校园,各奔前程,也都还相互念念不忘。从古至今,无论贫富,无论容貌,上至父母,下至子孙,都互勉互帮,互敬互助。所谓“世交”,多是由此而来,佳话传奇,不胜枚举。
正如樊祥声先生读后慨叹:“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回首同学生涯,我们不仅收获了学业,更收获了友谊。回顾青春燃烧的岁月,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亲切……美好的中学时代恰似流光溢彩的画卷,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消失的虹》(二)。而芳华女士则赞叹:“同学情是阳光,照耀心灵茁壮成长,同学情是春雨,滋润容颜含苞待放,同学情是翅膀,震频幸福,展翅飞翔。同学是一生一世的缘,情意满满!”《消失的虹》(三)。

陈月兰(佳月)女士笔下的《消失的虹》真的是满满的同学情谊,让我也仿佛又回到了做学生时的美好岁月里。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为什么现在的校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严禁难止?怎么就不知道同学情的珍贵?怎么就不知道好好珍惜?真难以想象,若干年后再相遇再相见再回首,当情何以堪?!
碧月,一个求知欲很强却又生活极度贫困,被人瞧不起,却又非常渴望友情的少女,那种既渴望又害怕,既想相见又怕相处的小女儿情态以及她的性格,被作者刻画的活灵活现微妙微肖。她内心情感的每一点细微的变化,都被作者表达的淋漓尽致。
升入初中的碧月,由懵懂无知到情窦初开。渴望友谊,好奇异性。总想寻找一份被喜欢感,一份安全感。想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却又谨言慎行自律内敛。正如文中所比喻:“少年的友谊就像一株含羞草,期望自由的呼吸,稍有侵犯,迅速的缩萎是它最柔弱的武器。”所有的冲突和矛盾,让碧月这个少女形象跃然字里行间,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长虹的出现,无疑是碧月生命的灰色天空中最靓丽的色彩,一个聪明活泼,幽默风趣。外表不拘小节,内心却非常细腻的阳光少年,有种小男子汉的气魄,张扬,有爱心,责任心和担当。他用他的善良和纯真呵护着碧月,关爱着碧月,让一颗凄凉而孤独忧郁的心深感温暖和快乐。

若岁月一直如此纯美该多好啊!可是正如网友渔夫(王非飞)先生预感:“越看心越往下沉,隐约感觉悲剧悄然登场”。这个少年在他应该是最美好的年华里,被病痛残忍的折磨着,直至生命慢慢消失!
我向来不喜欢悲剧,总想人间都是花好月圆。好希望碧月和长虹这一对小儿女能情长长,情长到长相厮守,厮守到地老天荒。
理智告诉我,不能责怪陈月兰(佳月)女士的笔下,对长虹的归宿毫不留情,因为现实中,上天也绝不会以个人的好恶来安排的,如长虹般的人生,也不是人的意志所能扭转的,一如文中结尾碧月的哀叹:“……生活中最难完成的是结局圆满的喜剧,……美景如画又如梦如过眼云烟,只有咸涩的泪是那么真切,真切的就像粘在舌尖上,……但一切都笼罩着悲歌一样的雾”。
这首悲歌,令人真真切切的心碎!上天是如此的不公平,让一个热爱学习热爱生命,珍惜友情忠于爱情的人魂归九泉。风华正茂却英年早世,亲情友情爱情,万般皆难舍。五年啊,从纯真的友情到羞涩的爱情;从同行,同桌,到一起踩影子,看月食,学骑车;从借书到借钱;从一言一笑到耳鬓厮磨;因为相互的太再意而产生的种种患得患失,每一步都在成长,每一个场景都历历在目。
虽然,《消失的虹》也有些快乐的时光,但读尽全篇,终是让人五味杂陈,用酸咸苦辣也一言难尽,那份惋惜,那份不平,那份不甘,甚至那份愤怒……又何止?还有那份痛啊!

特别是下篇,用长虹的日记对长虹面对病魔的描写:“我看见死神的眼睛和爪子,它带来的雷电在追捕我。我害怕,躲进单被中瑟瑟发抖,想到他日在墓穴中,任凭风雨雷电的侵蚀,孤身一个慢慢的腐烂化成泥土,化为烟尘,我简直无法去面对死神”。这么年轻的生命,这种对死亡的恐惧和绝望,真正的惨不忍读,令人痛心疾首,潸然泪下。
世上再没有比生离死别更残酷更残忍更让人痛心的结局了。而碧月对长虹的缱绻柔情,不离不弃,长虹对碧月的眷恋不舍,心心念念,悲壮的令人震颤震撼!
”莫道岁月匆忙,年少青涩已成过往。时光带走了青春懵懂,带不走心中激情飞扬……”
这是樊祥声先生在《消失的虹》(六)的一首留评诗开头的几句。我觉得非常好,但愿文中的碧月能化悲痛为力量,走出伤心痛苦。
整部小说,作者都是站在主人公的角度去描写去刻划去叙说。没有矫揉造作,没有言不由衷,不但没有词不达意,用词还相当精准,正如芳华(朋友)的雅评:“用词方面也很形象准确,比如‘’……只见月亮? 已不是圆圆的了,好像被什么咬去一块似的……‘’这个‘’咬‘’就非常的形象和恰当。还有‘’……慢慢的,月亮? 成了小船……,接着像镰刀、像……,像……,‘’运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形象而逼真……真好!”如此等等,文中的精言妙语比比皆是,信口而来,随手可拈。是的,真好!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顺理成章,贴题形象。风格独特,不落俗套。文随心走,意随字动。

整部小说,构思精巧。特别是下篇,一般来说,无论什么作品,小说也好,影视也罢,故事到主人翁去世也就全部结束了。但陈月兰(佳月)女士独具匠心,用已故去的长虹日记体的形式又创作了一部下篇,重点述说了长虹短短人生的心路历程。写他对碧月的一些心理活动,非常的到位。写他对感情的真切告白,对疾病的恐惧煎熬,对生命的认知感悟等等,更丰富了主人公的思想,更完美了主人公的形象,也更增加了小说的多种写作手法,不拘一格,让人耳目一新。出人意料的让故事一波三折,更有可读性。既解释了两个主人公之间以前的疑惑,又消除了他们以前的误会,起到了画龙点睛之妙。让在上两部中埋下的伏笔,在这一部里完全水落石出。当恍然大悟之时,一切皆晚,无形之中,更增加了悲剧气氛,让人大有遗憾千年之恨!
整部小说,用诗意的语言,诠释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少男少女的心态思想,情理情感。文笔清新,运作娴熟。让人如身临其境,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文中大量引用的古诗古词充分显示了陈月兰(佳月)女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学多识,让人由衷佩服!

最后,还想用樊祥声先生在《消失的虹》(一)的留言诗来作为结束:
“充满情愫的笔,
捡拾岁月遗留的碎片,
存放在字里行间。
将思念化作笔端轻柔的触摸,
生活的脚步便成了
枝头轻声细语的莺啼”
至于啼泪还是啼血,不同的人的人生会有不同的心的感悟。
以上是我拜读了《消失的虹》之后的一点心得体会。也拜读了每一章后面各位师友的留评,都非常精彩,值得我好好学习。由于我文化水平有限,不妥不当之处,还请陈月兰(佳月)女士海涵见谅!有言差语错之处,还请各位师友雅正指点。不胜感激感谢!
于二零一九年十二月二十四号
注:文首提到的《虎月之恋》和《青青河边柳》是佳月的另外两部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