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辞鉴明…37
文/三木秉凤
无为而治 有为而智
什么是无为?什么叫有为?这是千万年来难以回答的问题!无为并非无所作为,例如无为而治,如果将无为理解为什么都不做,那么无为之下的天下大治又如何解释呢?而有为也并非有所作为,而是依道而为,“天地位焉,万物生焉”,犹如农夫春耕秋收,必须顺应四时之序,所以,有为与无为是辨证关系!有为则有所不为,无为则无所不为,为与不为二者只是相对概念,皆相对于大道而言作出的概念定位,大道即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一切行为只要符合规律发展趋求的,顺势而为就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需要担当,否则就是不作为;一切行为只要违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发展要求的,就要对这些行为进行制止或扭转方向,使其回归正道,这就是有为而有所不为,有为需要智慧,否则就是乱作为。宇宙自然的常态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人类社会的常态是有为而有所不为。《易经》系辞传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一阴一阳之谓道,圣人设卦观象,不过是透过现象求其本质及规律。阴与阳,在自然界、社会、人体皆以“有为无为”显现。世间之事,道家提倡“无为管理”,儒家提倡“有为进取”。其实有为与无为,实是一为阴阳之两面,这犹如西方英文中的动词,站立与行走两者皆为动态。无为,就是不私己而为,是“道法自然”顺道而行,故道家言: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不为就是大公天下。儒家之有为,就是积极为民立范,为国立业,为己立德,故儒家言:有为而有所不为,有所不为就是拒绝私为。所以道家之“无为”就是儒家之“有所不为”,儒家之“有为”就是道家之“无所不为”。有为与无为,站在宇宙大道上并无区别,就象英文中的两个动词,形象生动。顺从自然规律及社会规律而为之,对于道家就是无为,对于儒家就是有为。依道而行,不以私为,不自妄为,对于儒家就是“有所不为”。依道而为,其所为之,对于道家就是无所不为。人体之运行,上合天地阴阳,下合日月季序,属于典型之儒道结合中庸之道:为而不为。
在医学领域西医属于有为治疗,中医则属无为而治,三分治,七分养,中医作为形式上似以望闻问切对症施药,然而实者,上医之境界,是与灵魂对话,在意会中两心互感。 西医以治病为主,中医以养生先行,我们的生命需要无为养护,不需要有为治疗。病是静态,症是动态,故西医治此病却引发彼病,中医药除此症,则众病皆除。 在望闻问切中,土胃之火症相对易辨,青春人胃火多属实火,身体结实,辣甜腻油酒等高热食饮来者不拒,以致于引起脸部生痘,口渴多饮,气粗口臭,舌头火红,舌苔黄厚,大便干燥,小便赤长,毛孔粗张,胃火难眠。从上症便知胃火上泛。 而老年入胃火多属虚火,皮肤干燥,眼神带浊,难眠醒早,脾气急躁,爱管闲事,偶有乳痛,胃阴不足故又喜水善饮,胃火重者,胆汁及胰腺分泌紊乱,血糖血压偏高,不根治,则向糖尿病转移。 虚火、实火两者何别?人体本是阴阳平衡,如若食用辣甜酒腻的鱼肉参之火物,不知节制,又无以阴平之,则生胃之实火,火性属阳,打破阴阳平衡后,胃火沿胃经上下泛滥,胃经脉络所过之处从额头、鼻翼、脸侧、 嘴边、乳围、腿前缘,皆能留下痕迹。 何为虚火,若胃阴虚,阳不变而阴减少,则相对胃阴弱小,胃生之火为虚火。实火泄之,虚火则补阴平之。 胃火之反面就是胃寒,胃寒者多有食饮冷生凉物之特点,寒气会沿经脉上下缓行,血凝于脸则斑淤生黑,凝于乳则肿胀,凝于腿足则下肢寒凉。 胃寒是因长期食饮冷生之物而耗散胃火所致。 胃寒下走流向大肠小肠,则导致肠寒,腹部寒痛,肠内寒鸣,大便塘稀。 长期胃火不息,火炎久则形成胃炎、胃腐烂、胃穿孔、胃溃疡;长期胃寒,寒凝久则脸生雀斑、胃涨、腹涨、肠鸣便稀,若殃及大肠小肠之吸收,则人体形弱消瘦。所以, 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以温食淡食为主,胃病就好了一半! 情志豁然,睡眠充足,胃病又好了一半。这就是中医的以养代治,以养促愈。 天体人体本乎一体,天道人道本乎一道, 一阴一阳衡平而已。故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即是阴,阴即是阳,阳极变阴,阴极变阳,阳阴太极,本是一气之冰火两端。中医之理,若细品就是易之理,也是道之理,也是佛之理。 悟,很重要,人生一旦有了对外界的觉悟感悟体悟,余下就是灵魂感应与升化。
中国有幅古图叫太极阴阳图,其言明四个道理:一,阴阳合则太极,太极生则阴阳。二,阴鱼眼为阳,阳鱼眼为阴。三,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四,太极混沌为阴阳冲和之气,阴气阳气本是一气的不同运动状态。 易言:太极之气,散则为阳为天,凝则为地为阴。 人属太极之小宇宙,天地属无极之大宇宙,凡寰宇之事物,小至微尘,大到无际,皆合太极阴阳之理。 天地日月之理与人体阴阳之理,根同叶异。伏曦察天观地,得易之理,神农尝木品草,得医之理,老子阅古思今,得道之理,佛祖参禅修定,得佛之理。所以,理无二致,天下归一,有为与无为也是相对而言,为本无二,顺道而为就是无为,修正违道之为就是有为,为与无为仅此而已。



三木秉凤先生,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并于2016年6月组建文化群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于2017年 2月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并开展征文活动。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我们文人的责任!
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包括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让中华文化光耀四方。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18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人土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