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音乐:《腊八谣》
文中插图:来自网络
(如涉侵权,告知必撤)




赵云凤,网名“点墨人生”,托克托县一名普通教师,托克托县作家协会会员。闲时喜欢读书写字,偶或笺砚涂鸦。作品散见于《托克托报》、《云中文苑》等。执素心一点,暖岁月悠长,只愿时光静好,不求笔墨留香。


遥忆腊八节
文 / 点墨人生

客厅里枯坐翻书,猛然惊觉,明天就是腊八了啊,差点儿就忘了,这要在小时候,前几天就惦记上了,怎会差点忘了呢?恍惚间,思绪回到从前......

儿时的每个腊八节几乎都是从腊八粥的香味里迷迷糊糊开始的。当我们兄妹三人从被窝里探出头来时,米、豆、枣己经在大铁锅里咕嘟咕嘟唱起欢快的歌了。灶间雾气里隐约可见母亲忙碌的身影,父亲忙着在火炉旁挨个烤热了衣服塞到我们的被窝里。兄妹三人手忙脚乱的穿好衣服,外面已是晨光微曦。

父亲端着早已用腊八粥米汤冻好的“冰人帽子”走向院门外,我们争先恐后地跟在后面。冰人是前一天下午打好的。打冰人是个“技术活儿”,我对这个“技术活儿”很是向往,却从未有机会参与,每次都是由父亲和哥哥去完成,然后我在冰人立到粪堆上时呆呆思考几个问题:为什么要把辛辛苦苦做好的“艺术品”放在粪堆上?为什么要把辛辛苦苦立起来的冰人推倒?......

父亲的冰人是全村做得最好的,最起码在小小的我心里是这样认为的。父亲做好冰人后,还会用毛笔蘸了墨,细细地画出冰人的眉眼。父亲的手极巧,画武侠小说里的人物形象生动,给哥哥做的冰车精巧细致,做什么都有模有样。父亲把冰帽“戴”到冰人头上,腊八节的仪式进入了下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喝粥。

小时候,虽不至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挨饿受冻,但物质仍比较匮乏,所以,做腊八粥的原料相对比较简单,只有黄米、枣和自家种的豆三种,经过浸泡、大锅滚开、文火慢熬做成,其间要不停翻搅以防糊锅。出锅后先要“泼散”(不知道这两个字是不是这样写),大概是让各位神仙祖宗先行品尝,保佑平安顺遂的意思吧!盛到碗里的腊八粥上面洒一层白糖,红白分明,分外好看。小时候我不怎么喜欢吃粥,但是现在想来却觉得特别香甜,是因为妈妈的味道?是因为年的气氛?是因为天真的快乐?还是因为我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过后,年的序幕便缓缓拉开了。年复一年,步入中年的我,遥忆那时的腊八节,热泪盈眶。


小时候的诸多疑问,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懂得了答案。
相传,远古时,人间洪水肆虐,妖孽横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们从而产生了上天不庇佑自己,所以不必敬畏天神的想法。哪知道,上天因此震怒,在腊月初八那一天,派遣天兵天将下凡,要惩治人类。
可天兵天将降临人间之后,发现百姓朝不保夕,生计艰难,生出了怜悯之心,便让人们用冰块做成人类的样子,竖在家院中,再泼上红色汤水,看上去跟流血一样。天兵天将的善举,一则平复了天帝的怒气,二则保护了百姓。自此,便开始有了立腊八人的习俗。
每逢腊八前夕,那里的乡亲们便拿着各式工具,到冰河上凿取冰块,男女老少一起动手,冰面上人挤人,口号阵阵,热闹壮观。大家伙各司其职,有的负责开凿,有的负责拖拽,还有的驾着马车等待运送。一个腊八人,从开凿到立在院子里,差不多要小半天功夫。
到了腊八当天,成年人天不亮就起身熬粥。天亮后,大人开始招呼孩子们起身,若是不起,大人们会说:“快快起,不起变个兔子红眼睛,来年才能变回来。”
熬粥的过程中,将一勺红豆汤汁撒到腊八人身上。同体透亮的腊八人,撒上红色汤汁,更加惹人注目。从腊月到正月,腊八人需要一直坚守自己的“岗位”。待到来年开春,人们才会将腊八人劈成碎冰块,连同当年的树苗一起埋入土中,滋润新生命茁壮成长。
这,便是屹立在院中的腊八人的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