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音乐:《节日的歌》
文中插图:均来自网络
(如涉侵权,告知必撤)




姜利云: 男 。网名:飞跃。一九六二年生人。籍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人。农民。现住包头市东河区。自由职业。闲暇时善于编辑文字。作品发表于美篇及托克托报纸。平生爱好诗文,喜欢音乐。理念以文会友,丰富人生。

节日杂谈
文/飞跃

悠悠岁月,昼夜交替。春夏秋冬,轮回四季。不知不觉,已到年底。相邻节日,依次来矣。
冬至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最冷的标志,也是"数九"的开始。"头九二九,冻烂对臼。""三九四九,拉门叫狗。"一语道破北方冬至的寒冷程度。再加瑞雪飘飞,朔风骤起,一下把冷演义到极致。古语道:″冬天不出门,赛如活神仙。"这充分说明了冬天寒冷对人们生活出行的影响。但随着近年来全球气温的逐渐变暖,现在的冬天也变的比以前温柔了许多。另外,关于冬至吃饺子这一习俗的来历,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佳话呢。
传说东汉名医张仲景,他不仅医术高名,而且医德高尚。他在辞官告老还乡途中,在路经白河的时候,看到当地的乡亲们,个个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大多数人双耳被冻烂。作为医生的他,内心十分担忧。心想一定要免费治好他们的病。于是,他回到家乡南阳后,就立即吩咐随从执士,在南阳选择一处宽敞的地方,搭建棚舍,垒起灶台,架上大锅。随后贴出公告,从冬至这天开始,给耳疾患者免费治病。
所以冬至一早,徒子们就早早起床生火,在锅里添上适量的水,放入大块大块的羊肉以及葱、姜、蒜等佐料,再放入助阳气的药物,然后文火熬制药汤。待羊肉快熟时,棚里已聚集了很多的耳疾患者。这时他让弟子们把羊肉捞出切碎,再把白面和好,分剂擀成皮状,把碎羊肉包进去,捏成耳状,下锅煮熟。此方命名为"姣耳汤"。然后按每人每次两个姣耳,一碗药汤的量分给患者食饮。
当患者喝完药汤后,顿觉浑身发热,微汗淋淋。就这样连续食服一段时间后,耳疾渐渐痊愈了。消息传开后,周围耳疾患者纷至沓来,此善举一直延续到了正月初一,直到把周围所有的耳疾患者治好为止。后来,这一方法慢慢在民间传开。人们为了预防耳冻,每到冬至、正月初一吃饺耳(后改名饺子)。这就是冬至、初一吃饺子的由来。
后人通过对治病原理分析后得知,原来名医张仲景是借助天地阴阳变换法则,选择冬至这天阳气回升之时,再加大补阳气的精血之物羊肉,以及助阳的药物,来补充患者的阳气(即正气)。因为只要人体的正气充足,气血就旺盛通畅,邪气就无隙而入,因此,耳疾不治而愈。

元旦(新年)

"冬至后十天,阳历过大年。"阳历年即元旦。它既是上一年的终点,也是下一年的起点。说起元旦这一节日由来已久。史书记载,早在夏朝就开始过元旦了,那时是农历十月,也叫孟喜月。但到了商朝改成腊月,也就是农历十二月。后随着朝代的变迁,也在不断更改。到了周朝时定为冬月,即农历十一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元旦规定为阳春月,即农历十月。到汉武帝时期,又把元旦定到孟喜月(正月)。后一直到清朝。到了民国期间,孙中山才正式将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也叫新年。从此一直沿袭到现在。但不管怎么更改,其寓意并未改变。那就是辞旧迎新,终结启程之意。因此,这一天举国同庆,回忆过去,畅想未来,载歌载舞,其乐融融。

腊八

新年过后,就是传统节日一一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说起吃"腊八粥"这一习俗,沿袭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段爱心故事呢。
传说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游山访贤途中,因迷失方向,几日未吃到食物,致使体力不济,昏倒在一条河边。后被放羊的村妇发现,她把随身携带的午饭一一五谷逗粥,一勺一勺给他喂下 。他吃下粥后,慢慢苏醒过来,渐渐恢复了体力。最后在河里洗净了身上的尖土。因他吸收了五谷之精气,从此便得道成佛。这天正是腊月初八。后来,在他创建佛教后,为了纪念这一天,就把腊月初八定为成道日。同时,他为了报答救他幸命的村妇,吩咐道士们,每年的腊月初八这天,设灶架锅做五谷豆粥,施舍给那些乞食逃荒者以示感恩。后来,这一善举,渐渐在民间传开。这就是腊八节吃粥的由来。
当然,由于地域不同,关于腊八节吃五谷粥,打冰人还有别的传说……
记的小时候,每到腊八节,母亲天不亮就起床了。只见她先把炉火生着,再把提前预备好的做粥的食料小心翼翼地倒入锅中,然后拉着风匣看着火候,给我们做腊八粥。等把粥做好后,就迫不及待地给我们穿好衣服,让我们吃粥。当她看到我们一个个吃得香甜的样子时,欣慰地笑了。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三节来临之际,我不禁想起了母亲。想起了冬至的饺子,元旦的糕,腊八节红豆粥筋道香甜的味道……因为这是故乡的情怀,妈妈的味道。

二零一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