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 王 的 传 说
——含养生之道
药王是谁?民间有很多传说。
传说一:是药王菩萨。他掌管世界上的各种药材的种植、生长、制用,供人们治疗各种疾病。

传说二:是神农皇帝。他在人间的时候,为了帮助人们治疗各种疾病,攀山越岭,穿林渡水,尝百草,弄清了哪些药草能治哪些疾病。他“首创医药,世称药王,后遂以药王称为颂神医之称。”

传说三:是扁鹊。据史书记载,扁鹊姓秦,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家,医术精湛,尤其善于望闻问切。有一个故事,扁鹊有一天见桓侯,对桓侯说,君有疾,不治恐益深。桓侯说,寡人无疾。扁鹊拜别桓侯。过了十天,扁鹊又见桓侯,说君有疾,不治恐益深。桓侯说,寡人无疾,桓侯很不高兴。扁鹊拜别桓侯。
过了十天以后,桓侯感觉体痛,派人找扁鹊治病,扁鹊对找他的人说:疾在肌肤,汤药可治;疾在腠里,针石可治;疾在骨髓,司命之所属,臣是以无请也。
又过了十天,桓侯病情加重了,派人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时间不长,桓侯就驾崩了。扁鹊之所以有这么高的诊断本领,据说是他饮用了长桑君的上池之水,并且得到了治疗各种疾病的药方,能看到人的五脏六腑病症在哪里,在当世很有名气。他是渤海郡郑州人,遍游各地,悬壶济世,医治好很多疑难杂症病人,被人们称为神医。据汉书记载,他著有《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两部书,现在已经失传。扁鹊医术盖世无双,遭到秦太医令李醢的妒忌,惨遭杀害。
据清代高士奇《扈从目录》记载:“沧州城在(东)北有药王庄,为扁鹊故里,药王庙专祀扁鹊”。

传说四:是华佗。华佗是三国时的名医,他为关公刮骨疗伤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华佗如果外出行医时间长,就把老婆刴成块,泡在药水里,他回家后再把老婆组装起来,让她活过来。又一次,华佗回来,发现老婆的心没有了,他估计心被狗吃了,就把狗心取出来做老婆的心。然后用泥捏了一个心放在狗肚里。他老婆和狗都活了。人们说狗子是土心,如果把狗打死了,必须吊起来剥,放在地上剥,剥着剥着,狗子很可能会爬起来跑掉。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虽然可疑,但是却说明了华佗的医术是非常高明的。《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个故事,曹操患了头痛病,请华佗医治,华佗说必须把脑袋劈开,把混脑虫取出来才能好。曹操怀疑华佗要害自己,就把华佗杀了。在三国时期,给脑袋动手术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神话,现在则是平常的事情。华佗被囚在狱中的时候,有一个看守他的狱吏对他好,他把自己写的医书送给狱吏,狱吏的老婆知道了,点火烧书,狱吏好不容易才抢了一本,是给牛治病的医书,所以华佗精湛的医术没有流传下来,现在人吃的药是牛吃的药。

传说五:是孙思邈。他出生于隋代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享年102岁,是跨两个朝代的名医,被人们尊为药王。
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人,7岁开始读书,聪明过人,每天可以背诵一千字的书,被人们称为“圣童”。到了20岁的时候,诸子百家无所不通,成为非常有名的人,隋唐两代皇帝都请他入朝做官,被他婉言谢绝。因为他小时候经常生病,为了治病花了很多钱,他耳闻目睹,有的人家很穷,付不起诊金,抓不起药,有的硬挺挺过来了,有的只好望船沉,悲惨地死了。
他发誓学医为穷苦百姓治病。他在《千金要方》自序中写道:“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是他放着高官不做,悬壶济世的根本原因。他从18岁开始学医,研读了大量的医学书籍,并且边读书边向别人学习边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成为隋唐时期的名医。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孙思邈在路上行走,看到一群送葬的人抬着一口棺材,前面几个吹鼓手吹吹打打,后面一个老婆婆嚎啕大哭,哭声非常凄惨,孙思邈看到从棺材里滴下鲜血来,就走到老婆婆身边,问是怎么一回事。老婆婆哭着告诉他,她女儿难产死了,老婆婆说:“大小两条命呀,都没啦!”孙思邈安慰老婆婆说:“不要哭,你女儿没有死,我还能把她救活。”老婆婆听了,连忙抓住孙思邈的手,求他救救女儿和胎儿。孙思邈叫人把棺材打开,抱出产妇。他将产妇放在平坦的地上,他看产妇双目紧闭,脸色蜡黄,没有一点血色,跟死人没有什么两样。他俯下身子,为产妇切脉,脉还在搏动。孙思邈找好产妇的穴位,扎了一针,过了一会儿,产妇苏醒过来,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胎儿也顺利地生了出来,老婆婆趴下来给孙思邈磕头,孙思邈说:“折杀我了,使不得,使不得。”送葬的人异口同声地说他是神医,活菩萨。
孙思邈劝人的养生之道是吃天然食物,采取食疗的方法,他说:“人类保健身体,一定要靠食物,只有救除紧急的病状,才需要使用药物,不知道正确的饮食,无法维持生命。不明白医理的禁忌,无法除去疾病。一个好的医生,应当洞悉疾病的起源,知道他那里出了毛病,先用食物治疗,食物治不好,然后再开处方或药单。因为药性刚强猛烈,好像凶暴的军队,运用失当,后果非常严重,怎么可以随便排上用场呢?”
孙思邈认为养生之道在适可而止,他告诉我们“六伤”和“十二莫”的道理:一、六伤:1、久听伤神;2、久视伤血;3、久卧伤气;4、久立伤骨;5、久坐伤肉;6、久行伤筋。二、十二莫:1、莫强食;2、莫强酒;3、莫强攀重;4、莫忧思;5、莫大怒;6、莫悲愁;7、莫大惧、8、莫跳动;9、莫多言;10、莫大笑;11、莫贪欲;12、莫怀恨。他认为,要修身养性还必须做到“十二”少:1、少思(多思劳神);2、少念(多念志散);3、少欲(多欲志昏);4、少事(多事形劳);5、少语(多语气乏);6、少笑(多笑伤肾);7、少愁(多愁心慑);8、少乐(多乐意溢);9、少喜(多喜忘错昏乱);10、少怒(多怒百脉不稳定调和);11、少好(多好专迷不理);12、少恶行(多恶行憔悴无欢)。——以上养生之道见《备急千金要方》

传说六:是韦讯。据《中国医学大辞典》记载:“药王,韦讯道之别名。”韦讯是唐代京兆人,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后来出家做了道人,道号慈藏。武则天封他为御医,官至光禄卿。后来唐玄宗继位想重用他,他婉言拒绝了,不想在仕途混下去,到处为老百姓治病。
他和其他医生不同的是,行医的时候喜欢带着一条大黑狗。人们钦佩他不迷恋仕途而好悬壶济世的精神,所以尊他为药王。

传说七:是李时珍。李时珍明代的医学家,他吃尽千辛万苦,爬山涉水,几乎把世界上所有的药草都尝试过了,写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药典《本草纲目》,他是当之无愧的药王。
药王到底是谁,没有定论。全国各地供奉扁鹊、孙思邈的地方多,供奉韦讯的很少,供奉药王菩萨、神农、华佗和李时珍的几乎没有。据说,河南、河北等地大多供奉扁鹊,陕西、山西等地大多供奉孙思邈。而现在民间,送给医生的锦旗,大多把医生比作扁鹊和华佗。

作者简介:吴德珠,盐城射阳人,大专学历,种过地,当过兵,教过书,业余写过新闻,教学论文,小小说,诗和散文在报纸,电台,刋物上发表,编著《咄咄怪事》一书出版。
朗诵者简历:尹相秋 (网名梦锁清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清秋之声》主编,黄土地编辑制作总监,《都市头条》编辑,中国互联网朗诵联盟会员;多家微刊平台实力派主播;能驾驭各种体裁的作品诵读;为微刊平台朗诵作品两千余首;配音秀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