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之争文/石岩磊
我有5位微信好友的昵称叫“上善若水”,可见许多人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原因大概是出于《道德经》中所讲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是老子无为思想的根基,被视作最高境界的德行,那它真的可以称为“上善”之举吗?现实生活给出的答案却不尽相同。
不与人争长论短看似和气一团,能带来安宁与祥和,可实际上争执和竞争无处不在,我们甚至随时会面临争夺与战争的威胁,不去据理力争,不去寸土必争,损失的不仅是眼前的利益,或许还有子孙的千秋福祉,人们便不得不梗起脖子一争高下。而且争胜还是人类社会的必需品,运动员不去勇争冠军,就无需举办各种竞技比赛,运动水平何言提高?军人不去勇猛拼杀争取胜利,怎么能保家卫国守一方平安?即使是具体到一个小单位,如果领导不为部属争得福利,谁会持续加班加点无怨无悔?
世俗正是由于其凝结着衣食住行的微尘,才有了人间满含温情的烟火气息,在私利的交织磕碰中,争斗与抗争也就无可避免。心如止水的安然仅是失意时宽心的无奈,得失无所谓的豁达多是沧桑历尽后的释怀,与世无争的淡泊也是源于修身养性中刻意为之的素斋,不争岂能成为人们一世的诉求?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清净无为的道家主张只在个别朝代创立初期短暂施行过,很快即被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所取代,历史碾压出的车辙足以证明不争不足以安世济民。
理由其实很简单,就是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欲望永远不可调和,人们会因需要得到满足而燃起更大的渴求,高涨的欲念便很快将物质的供给淹没,所以必然会出现冲突和矛盾,在你争我夺间诱发出人类的智慧与潜能,从而推动科技的创新、制度的更新。社会的和谐同样不能靠主动礼让长期维系,人们会在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努力中彼此间发生激烈的剐蹭对撞,忍让退缩将使贪欲失去约束,唯有理直气壮的拼争方能带来公平正义,让善良不吃亏,使仁义高昂起头。
我们还会注意到,水并非一味的利万物而不争,它在壶里遇热沸腾时,不也要嘶嘶作响喷出烫人的热气吗?在汇聚为洪流时,不也会排山倒海地冲毁房舍阻断交通吗?众所周知,死水微澜只会沉积出滑腻多味的淤泥青苔,无欲无求只能滋长出兴味索然的百无聊赖,而且水在许多场合的名声也不是很好,如不守妇道的水性杨花、办事不利的拖泥带水、形容惨败的落花流水,就是在日常,我们也会对贩卖注水猪肉的奸商深恶痛绝。
原来,上善若水所包含的意思是,大道大德既要有水的处下不争之风,更应有水的随形变状的灵活与务实。不争作为个人随遇而安的向往无可厚非,但假如成为一种人人尊崇的普世哲学,则是件非常可怕的社会灾难,我们的孩子不得不去喝西北风,我们的国土将被恶邻侵占,我们不就成了历史罪人了吗?不争若水,争更应似水,在憧憬与现实面前,我们不是要进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两难选择,而是完全可以一面胸怀不争的坦荡,而另一面手握争先的斗志,让世界在碰撞中闪现出耀眼的火花。
20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