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九成宫
文/王存建

麟游县历史悠久,文化古老。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隋仁寿宫·唐九成宫是隋唐两朝皇帝在今麟游县城所在地营造的帝王避暑离宫。据史书记载,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元)二月,由“巧思过人”的我国古代建筑大师宇文凯为将作大匠(总设计师、总工程师)负责规划设计,尚书右仆射(宰相)杨素为总监,封德彝为土木监,负责整个土木工程及其它建筑材料的运筹,历时两年多昼夜兼做地建造,至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三月告竣。离宫初名为“仁寿宫”,是取《汉书·董仲舒传》中“尧、舜行德,则名仁寿”之意。古书云:“仁者寿”,足见离宫的命名为了标榜皇帝是“仁君多寿”。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太宗李世民下诏复修仁寿宫,并增筑禁苑、武库等,改称“九成宫”,取《吕氏春秋·音初》“为之九成之台”句,意思是复集九重台,极言九成宫恢宏高大。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高宗李治下令维修九成宫,营建了太子新殿等,更名为“万年宫”,寄希望于李唐帝业在自己手中兴盛发达、传之万年。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又恢复“九成宫”原名,一直沿用至今。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麟游地区遭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洪水和泥石流冲毁了九成宫大部分宫殿。九成宫自隋开皇十三年营建至唐开成元年水毁,大约在五代初沦为废墟,共存在了三百多年时间,真可谓几多辉煌,几多风雨。

九成宫是镶嵌在隋唐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精美绝伦的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的山水胜景、富丽堂皇的殿台宫阙、凉爽宜人的避暑气候,吸引了隋唐两朝四帝二十次频频驾幸,在这里驻跸避暑并处理军国大事。隋唐两朝,离宫别馆很多。当时在长安、洛阳一带建有十几座离宫,然而有的离宫修成后,皇帝仅驾幸一次,有的一次也未去过就被废弃了,有许多离宫连它在什么地方史书都未记载,独有仁寿宫、九成宫隋创唐袭皇上屡屡驾幸,前后使用长达243年久盛不衰。使之一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佛教、外交的中心,被誉为“离宫之冠”,堪称“陪都”,也使麟游这个“万迭青山但一川”的地方成为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曾经在这里辅佐皇帝李世民开门纳谏,任用贤能,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书写了大唐历史上厚重的一页。隋朝的安义公主下嫁、独孤皇后病逝、隋文帝仁寿殿接见高丽、突厥等外国使臣、仁寿宫大宝殿杨广弑父登基,唐朝的长乐公主下嫁、东突厥将领结社率离宫杀驾、唐太宗丹霄殿大宴群臣、魏徵上《十思疏》、薛仁贵夜登玄武门大水救驾等重要历史事件都曾发生在这里。同时,随着帝王的驾幸,杜甫、王维、王勃、李商隐、欧阳询、李思训、苏东坡等文坛泰斗、书画名家亦多次莅临怀古,览胜吟哦,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赋华章和以《九成宫醴泉铭碑》、《万年宫铭碑》、《九成宫纨扇图》为代表名扬中外的书画瑰宝。多少炳耀史册的帝王将相、才华卓著的文臣武将、名垂千古的诗人画士,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弥足珍贵的历史行迹。麒麟呈祥、佛光绕梁、则天沐浴、孙思邈采药炼丹、治病救人等等美丽动人的传说和典故,更使这块宝地蒙上了一层神奇而又神秘的轻纱,使人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心向神往。

九成宫内宫城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周垣1800步”,折合现在2646米,约5华里许,东西长一千零一十米,南北宽三百米,如果绕宫城一周,要走2.5公里。内宫城的城墙循着周围山势随高就低,随弯就直,曲折起伏,城墙基础厚达14米。城内有宫,宫城有四门,南为永光门,北为玄武门,有一条横贯东西的大街,恰好与现在县城街道方向吻合,宽度比今日街道两侧各宽一米,约15米多,可见宫城规模之宏大。从多年的考古发掘中得知,宫城主要建筑以雄伟的碧城山为依托,以凤凰山、童山为护翼,堡子城山作案山,以秀丽的天台山为轴心,大型宫殿东西呈一字型排开,亭台棋布,宫门四达,宫殿鳞次栉比,依山傍水。宫城溶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于一体,建筑与建筑之间全部用廊道、天桥连接,曲径通幽,宛转奇丽。群山环抱,人工水渠和自然河流并肩奔流,穿宫而过,妙趣天成。宫西的西海湖,宽阔宏大,碧波粼粼。碧城山顶的缭墙城门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气势。高大的内宫城墙犹如一条巨龙攀峰跨谷。据说,今县城南边的官坪就是当年“百官南居”之地。唐代贤相魏徵在《九成宫醴泉铭》中这样向世人描绘了九成宫全貌:“冠山抗殿,絶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竦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仰视则迢遰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壁交映,金碧相辉,照灼云霞,蔽亏日月……”。

“今古市朝已变,隋唐楼殿成空”。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千余年的历史烟云虽然已飘逝,但遭大水冲毁的九成宫,由于泥沙淤积覆盖,许多宫殿及台榭的基础却完整无缺地被保存了下来。诸如九成宫城墙遗址(镇头村北山根、保险公司楼下)、天台山一、二号殿址(原气象局所在地),点将台(县酒厂对门)、梳妆台(今武装部院内)、唐宫廷水井、缭墙北门(碧城山顶)、37号宫殿遗址(今电信局楼后)、宫廷水渠、《九成宫醴泉铭碑》、汉白玉药师佛像等,依然见证着昔日的辉煌;巧夺天工的宫廷园林建筑艺术、书法艺术、文学艺术、摩崖石刻艺术虽时隔千年,依然焕发着夺目的光芒,令海内外书家游人纷至沓来,流连忘返,叹为观止。九成宫遗址在全国所保存的同类遗址中知名度颇高,在国内外影响极大。陕西西安乃至陕西关中所保存的十几处隋唐离宫遗址,都没有像九成宫遗址保存得如此完整,实为中国古建筑高超技艺及精美的古建筑材料研究提供了详实的重要依据。1978年10月至1994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城工作队马得志、安家瑶等一批专家对九成宫遗址进行了长达近20年的专门发掘和基建随工清理,发掘面积达数万平方米,发现重要遗址37处。其中37号大殿发掘硕果累累,震惊国人,荣获“94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它不仅填补了中国建筑史上隋代宫殿建筑的空白,对复原隋代建筑也有重要价值。据考古发掘证实,西安大明宫含元殿双阙楼就是照着点将台修造的,就连唐玄宗时期兴庆宫的花萼相辉楼和勤政务本楼,也还能看到它的巨大影响。隋唐的大兴城、长安城、皇城大内的许多建筑都是借鉴了仁寿宫、九成宫建筑式样而建造,集中展现了当时中国古建筑的高超水平与精湛技艺。1994年,麟游县人民政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城工作队联合举行了九成宫37号大殿考古发掘新闻发布会,国内外顶级专家、著名学者赴九成宫考察研讨。中国文物学会会长、考古专家罗哲文先生兴奋地赞誉37号大殿遗址保存的完好性可以与庞贝古城媲美。

九成宫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诸如莲花纹方砖、药师如来坐佛像、鎏金佛像等在日本福冈市、高雄市、台湾、比利时等地多次巡展,产生了极大地轰动效应。今年9月汉白玉药师佛像又将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宝尔博物馆和德克萨斯州休斯敦自然科学博物馆为期一年展览,必将大大提高麟游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由于九成宫遗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极高,1996年11月20日已被国务院【国发(1996)47号】批准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既增强了我们的自豪感,也增加了我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倍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九成宫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一座珍贵无比的艺术宝库,我们要以对祖先敬重、对历史负责、对子孙负责的态度,认真研究、挖掘、整理、弘扬九成宫历史文化,守护人类家园,延续民族之魂,传承人类文明,发展先进文化,宣传麟游,造福麟游,推动麟游文化旅游产业大繁荣、大发展。
(麟游县博物馆 馆长 王存建)
个人简介:

王存建,男,生于1957年8月,陕西麟游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中学语文一级教师,一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1995年荣获陕西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并授予陕西省优秀教师奖章。曾任中学校长10年,县博物馆馆长13年,2017年退休。系陕西省楹联学会会员,宝鸡市诗词、楹联学会理事、现任麟游县楹联诗词学会副会长。创作诗词、楹联200多首(副),分别入编《麟游县旅游景点楹联选》、《宝鸡新咏》、《诗联咏宝鸡》、《中国对联集成陕西卷·麟游分卷》、《2008·对联中国年度优秀作品集》,《九成宫诗苑》等书刊。撰写的论文《简论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开发关系》在第二届全国九成宫文化研讨会上交流并入编论文集。作品《隋唐离宫 三绝盖世》入编陕西博物馆丛书《周秦故里 青铜之乡—宝鸡博物馆漫步》。合著《麟山佛寺》一书,已由西安出版社出版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