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蟠龙塬
●文/ 史宝孝
2019年12月14日,我随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赴蟠龙塬扶贫采风。时值冬月,寒风凛冽,作家们走进基层体验农家生活,关爱孤寡老人。
早8:30分,会员们在经二路中国农行门前的“大铁牛”塑像旁集合。两辆中巴车和几辆私家车组成的车队穿过“十八孔桥”一路上塬。十八孔桥渡槽引渭水向东流淌,似一条金色的玉带缠绕在蟠龙塬的足下。蟠龙塬自西向东横卧成一条巨龙,龙头就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蟠龙山村。

镇、村领导及乡亲们早已在村委会广场迎候,村委会二楼的会议室里,悬挂着“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走进蟠龙山村采风活动座谈会”横幅。墙上还看见“党员之家”和“入党誓词”等文字牌,党旗上的镰刀和锤头,让人热血沸腾,对在座的参会者也是一种身心洗礼。村干部说,蟠龙山村交通便利,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适宜休闲娱乐、观光旅游。镇领导讲:蟠龙镇是人口大镇、劳务输出大镇、发展重镇,希望大家写出温暖励志的扶贫文章,展现脱贫成绩,春暧花开之时,欢迎大家再来。吴主席介绍会员和协会发展历程,激励大家要采出好东西,挖出“真宝”……采风座谈会生动热烈,掌声不断,震撼着我的心灵!

村委会广场上,红色的背景牌和绿色的地毯交相辉映,热烈而庄重;慷慨激昂的音乐旋律在广场上空回荡,振奋人心;背景牌上“走进蟠龙,爱心捐赠仪式”几个黄色大字,浓情满满。此次是由宝鸡市柏图商贸有限公司、我们会员柏俊刚董事长提供了约1.5万元的爱心物资捐赠,给蟠龙山村的乡亲们带来了冬日的暖阳。协会也捐赠一些书籍;当我听到镇领导那热情洋溢的感谢词,当看见三十户贫困村民登台领到羽绒服后的笑容,再看见一位大娘当场穿上新棉服说出的感谢话语时,我被那氛围深深感染。那生动感人的扶贫画面荡漾着我的灵魂!
今年以来,协会已赴岐山、扶凤、麟游、千阳、金台等县区开展多次扶贫捐资及文学采风活动,期间会员写出了许多较有影响力的好散文,对扶贫攻坚起到了推助作用。在渭滨区高家镇胡家山村扶贫采风活动中,会员自发捐赠“四大名著”及价值2000元的各类书籍,为村上送去精神食粮。这次,又自发给陈仓区贾村镇杜家凹村何载图书纪念馆捐赠了价值2000多元的图书;大家激情澎湃,有书捐书,有车出车;千阳县的几位会员开车也早早地直接上塬,令人敬佩。今天参与的会员人数达五十余人,阵容强劲,圆满成功,可喜可贺!

我们在村魏主任的带领下,穿行于蟠龙山村中,参观明代的城墙遗址和党阁老的老宅,看见那旧宅虽已破败,但从上面的印迹,依然可以看出曾经的炫耀。当我站在那残痕断壁、荒草瓦砾的院子中,再看到当下新农村的一座座小楼房、宽阔街道,可谓是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感慨万千!村上为两朝儒相党阁老修建了纪念馆。纪念馆前有党阁老的塑像,大家肃穆而立,崇拜之情油然而生,会员们在党崇雅塑像前拍照留念;当我们走进《党崇雅纪念馆》里,那些珍贵的资料,令作家们兴趣盎然,那墙壁上的《党崇雅年谱》成为一大亮点,党阁老的轶闻趣事和历史功绩是谈论的焦点。我翻开1996版《宝鸡县志》,发现明崇祯十三年(1640)党崇雅曾为《宝鸡县志》作叙,文采斐然,值得赏读!我索性抄它几句:余丁丑仲冬,承乏宝鸡。是日周步城头,观兹邑形势:北屏山原,南扼栈云,清渭连金陵、玉涧,山水相环如带。美哉!山川雄胜,结秀钟英,自古神农氏所以兴也。余慨慕久之,因求兹邑之封域、城池、户口、田赋、古迹、风俗、文献、节孝、宦绩、人物、兵防、祀典之书而观之……

漫步在村南的青石小径上,道旁的百年老树、崖畔的枯藤枣子、王母洞庙旁的财神石碑,见证着蟠龙山村的沧桑岁月。一阵欢快的手风琴声从西南墙角传来,给清冷的空气增添了温暖和现代感。我观察,“音乐人”不是会员,也非本地村民,是唯一的“局外人”。知情人道,店子街近在咫尺,夏季常有游客抄小道徒步上塬。果然如此,站在村南塬边,俯瞰宝鸡全城,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向南,隔渭水与秦岭对望;向西,越金陵河与金台观相映。

走进村中农家乐,“网红搅团姐”热情似火。屋里走出一位长者,精神矍铄,长须飘逸,手握龙头拐杖,面带微笑向我们行“注目礼”。我赶忙迎上去,握手问好。我似乎感到,老人的身上,有一代名相党崇雅的某些影子。

平坦宽阔的蟠龙大道,像蟠龙塬敞开了胸襟,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游人;鳞次栉比的楼房,似一个个巨型的惊叹号,展示着蟠龙塬发展重镇的无穷魅力;宋家村蔬菜大棚鲜嫩的韭菜,生生不息;新庄村西府传统农耕文化,源远流长;蟠龙塬那一望无际的绿色麦苗,茁壮成长……
大美蟠龙塬,正以他雄健的步伐一往直前!

作者简介:
史宝孝,网名“莫仑”,宝鸡市陈仓区人。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会员。喜欢文学,作品散发于多个网络平台。

(宝鸡散文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