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神秘的女人,原本无意去关注,但是,那天的经历,让我改变了主意,决定记下来。也许,我关注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段经历。
我住在江苏北路万航渡路附近,离中山公园很近,所以是那里的常客。
那天晚上,我独自一人,到公园的大草坪锻炼。锻炼结束,在离开大草坪经过一块水泥地面场地的时候,又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女高音,尽管是在用假嗓子在唱,吊的很高,但并不尖细而略带浑厚,气息匀称,节奏韵律感很强。歌声仿佛一块巨大的磁铁,让我情不自禁地拐进这块场地。于是,在朦胧的月色下,我看到除了这位练歌的女士,还有一对男女在学跳舞。这次,她和以往不一样,她不是在单独练音节,而是在练歌。
说实在的,她已经不知道练了几年了,反正只要是时间对的话,就都能听到她在练声。因为是高音,很远都能听到,到跟前也看不清面容,只能看到一个轮廓,——我有些近视,不近视的人看到的可能会有不同。她身高有一米六以上,身材比较匀称,她拿着手机,跟手机里的视频音频学习。几乎每次听到,她都在练习"啊——啊——啊",声音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反复练习,不厌其烦,极其枯燥。
最初,我以为是专业的从事音乐工作的人士,但听下来,感觉不像是专业的。每次都是她一个人在练习,时间一长,我的疑问就产生了。我在想,她到底是做什么工作的呢?她有家庭吗?为什么从来没有丈夫或者孩子陪着她?她在准备参加表演或者比赛吗?或者就是忽然发现了自己有这个禀赋就开始学习了?……疑问很多,但基本都是转瞬即逝,因为,人家干什么不干什么,与我何干啊?
但是,今天真的有点特别啊,因为快到中秋节了,台风"玲玲"又刚刚离开东海直奔朝鲜半岛去了,天气晴好,偶尔有一片云,基本也遮不住大半个月亮的余晖,地上是斑驳的月光,树丛里传来秋蝉和不知名的鸟的鸣叫。场地上就是那对练舞的男女和这个练声乐女高音的女士。她今天不是在练音节,而是在练一首完整的歌曲。我很好奇她在唱什么,于是就过来坐在椅子上,看双人跳舞,听她唱歌。

我听着听着,发现她是刚刚学习,因为她在反复地一遍又一遍地唱着开头几句: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我听着她唱歌,看着他们跳舞,不时地抬头看着天上,月亮高高地挂在树梢,下面偶尔有几盏灯火好似静止在月下,那是有灯的风筝。啊,"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伴随着她的歌声,我的思绪一下子飞了起来,学过的背过的关于月亮的诗词一股脑儿在脑海里盘旋开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多么壮美的图景;
"天上有月来几何,我今停杯一问之……我舞影零乱,我歌月徘徊…"这是多么神奇的醉月动图;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牵挂;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是多么深邃的哲学思考;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多么具有普遍意义的祝愿……
一时间,高冠博带的,青衣巾帻的,长袖善舞的,月下泛舟的,亭榭赏月的,……一幅幅画面交叉着重迭着出现在我的脑海。啊,中秋节啊,天上的月啊,引发了人们多少的乡思,激起了多少离愁别恨,产生了多少关于宇宙人生的思考以及由此产生的大量诗文歌赋。这种乡愁,这种思念,这种思考,原来竟然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以至于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基因,传承于血液中精神里,最终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色。
这个女人,是不是在这月明之夜,勾起了她的乡思,在思念她远在天边的亲人?或者,是她不经意间,勾起了我的乡思?激起了我的离愁别绪?引发了我的思考?无论如何,她本身的谜底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是中国人,她唱的是中国歌曲,这首歌唱的就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共同的心声。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她仍然执着地一遍一遍地唱着,我终于忍不住地离开了,再听下去,我的眼泪就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