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河——伊通河的变迁 (上)
作者/耿世和
站在耿家屯的大桥上,眺望着伊通河上、下游那潺潺流水,漫步在弯弯曲曲失去了原来模样的沧桑河道,勾起我对伊通河无尽的回想……
伊通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母亲河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时境的变迁,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这一带流域的儿女,她那甘甜的河水像母亲的乳汁,滋润着家乡的黑土地和家乡儿女的心田。在当今一切都在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虽然母亲河经历历史的沧桑,原始已经面目全非;但是她的丰功伟绩,她对家乡人民的恩惠,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沿河两岸的乡亲们对她有着无穷的眷恋。因为她是我们的母亲之河……
据老人们讲,潺潺流水的伊通河,是长春平原的千年古河。是松花江的一级支流。它发源于吉林省伊通县境内的哈大岭山脉,青顶山北麓,流经伊通县老郊区直穿长春市,到农安县汇入饮马河,最后注入松花江。
1956年,为了确保长春市城市供水,提高伊通河防洪抗洪能力,保证伊通河下游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吉林省政府决定在长春市新立城修建新立城水库。这是我省人工修建的第一大水库。水库开工修建后,动员长春市各大工厂、企业及当地老百姓,千军万马齐上阵。车推人挑,人工筑坝。工地上红旗招展,人来人往日夜奋斗。从东山到西山整整六华里一条长龙,人工土坝终于建成,水面茫茫百余里,一条大坝困蛟龙。从此家乡的伊通河,开始按着人们的意愿转移,发挥了新的作用。我的家坐落在新立城镇丰收村耿家屯,距新立城水库下游5里地的伊通河东岸。屯子离伊通河不到300米。我的家乡现在被称之为鱼米之乡,这和伊通河的存在是分不开的。我出生在一九五六年,正是新立城建成那年。从我记事起直到今天,在我的生活中,母亲河的河韵、河趣就深深地扎根在我的脑海中;无论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景色,以及不同的事件,都会给我的生活带来无尽的乐趣和美好的回忆。母亲河伴随我走过了半个多世纪。母亲河养育了家乡的父老,50多年前的家乡刚从旧社会走出来,新中国成立不久,经过多年的战争创伤,国民经济十分落后,一穷二白。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搞建设,简直难于上青天!人们在土地改革后拉马入社,人民公社进入大跃进年代。
一九六〇年,开始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又赶上还外债,人们生活达到极端贫困的程度;广大农民无粮无钱,靠国家救济粮度命。每到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国家下发救济粮,以极少的麸子面、橡子面、玉米棒面为主食;除此之外,都是以野菜为主。此时的伊通河两岸就成为了人们的救命宝地。伊通河两岸杂草丛生,各种野菜齐全。柳蒿芽、婆婆丁、灰菜、苋菜、水荠菜、苦菜等都成了人们充饥救命的桌上餐。同时,还去河里捞鱼虾、摸蛤喇、采菱角和鸡头米(睡莲的果实)等来填充肚子。每到这个时节,伊通河两岸人来人往,大人小孩成帮结队挖野菜捞鱼虾,摸蛤喇。从水库大坝到下游的二十里堡、三家子,共十多里流域,每一寸河道都来留下了人们的寻觅足迹。伊通河又是家乡人们的天然浴场。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河水旺盛时期。各大沟叉流水不断,包括下雨汇集的水流完全流入伊通河。因此一年四季伊通河水不断。河面涨水时,水库放水。东山洪水雨水相汇,河面宽可达上百米;消水时,晴天少雨,水库又不放水,河面只有几十米宽。每当到了夏天,特别是三伏天,这里就是我们的天然浴场。从我们耿家屯向西不足300米就是伊通河东岸,被老百姓称为“大河哨口”,此段河道呈S形,东岸为东哨口,西岸为西哨口,南岸为南哨口,北岸为北哨口;它们有不同的特点,水深、宽、坡度各不一样。
有的水深十几米,水面宽几十米;不同的哨口有不同的人占领洗浴。东哨口和南哨口河岸垂直入水口就有十几米深,特别是涨水时,河水湍流非常急,漩涡轮回;这里便是大人们的用武之地。这里是天然跳台场地,人们以各种姿势:正面立跳、“摔黄瓜”跳、鱼跃试跳、躺跳等;入水后一口气潜入水底,出水后已经是在几十米远对岸的浅水河滩了。真是痛快极了!再后来十几岁的小孩也敢在这里跳水了。西哨口是我们少年儿童的主战场,因为这里的河床坡度大,河滩是绵绵细沙由浅入深,正是我们学游泳嬉水的好地方。这里也是人员最多的地方,从几岁到二十几岁,都在这里嬉水。那真是人声鼎沸,也最快乐无比。北哨口两岸都是斜坡这里是河东西两岸交通要道,那时河面上没有架桥,人们两岸来往只有趟水过河,这里是水浅坡小在不涨水时只有齐腰深,马车也可以通过。平时这里是女人的天下——女性在这里洗澡,没有危险,水流不深又不急,河面又宽。伊通河春夏秋冬,四季乐趣无穷。春天,碧水蓝天青草遍地,河边的垂柳十分翠绿,各种小鸟在树丛中嬉闹,唱着迷人的小曲,筑巢繁衍后代;成群的野鸭在河边玩耍、捕鱼;刚刚融化的河水边上还有星星点点的冰块,洁净透明,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着五彩的光亮。开河的鱼儿在清澈的河水中游来游去,真是美极了。仲春时节,河的两岸树丛、芦苇、香蒲草更加茂盛。成了水鸟、鸭子、鸟鹰的栖身之处。有时少数的大雁来到河边觅食。这个时间河里的鱼被称为开河鱼,又肥又鲜,经过一冬的储存开河鱼营养丰富。当地的、城里来的捕鱼郎成群结队穿着皮衩,用汽车的内胎做的充气皮艇,沿着河的上游顺流而下,有的撒网,有的下鱼挂,不知疲倦地在河里打捞着。皮艇上的挂带中装着大小不一的战利品:有白鲢鱼、鲫鱼、草根还有几寸长的江白鱼。望着欢快的鱼儿,打渔者脸上挂着喜悦,网就撒得更起劲儿了。
在岸上看热闹的孩子们更是从上游跟到下游,一路笑着叫着、跑着,一同分享着打渔的乐趣。直到天将黑了,才从已经跑出去很远的下游踏上各自回家的路。春天里,不光是撒网捕鱼的季节,更是牧童草稞寻蛋的好时节,也是野鸭嬉水玩的好时节。春天的伊通河边杂草丛生正是放牧的好去处。放牛的、放马的、放猪的一伙又一伙。那时生产队闲牛马,小牛马由生产队的“半拉子”放牧。他们将牛马赶到河边有草的荒甸上,给牛马绊上“绊腿”(用绳索将两条腿捆住,但是绳索比较松,两腿还可以迈小碎步),牛马就不能乱跑了。放牧人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去玩,到树林中找鸟窝,觅野鸭蛋。捞小鱼,摸蛤喇然后捡一些干枝点着火,就可以烧蛋、烤鱼了,味道鲜美极了。春天里更是打猎的好时节。每到星期日,从城里来的打猎人背着猎枪全身武装,背着大包装着面包、汽水,骑着屁股冒烟的电驴子(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对简易摩托的称呼),还挺威风的。只要一听到枪声,人们就知道打猎的人又来了。小孩们成群结队地往大河跑,跟着看热闹,有时候趴在草丛中大气都不敢出呢,生怕惊动河边的野鸭。有时猎人在河对岸打的猎物却掉到河这边,孩子们就算捡到了,猎人干着急,河水又凉又深过不来,任他怎么喊也没用。一大群孩子闹哄哄的,有时会干扰打猎。可是又打不得骂不得的,害怕枪走火再伤着人,真是让打猎的干着急。夏季的母亲河是最热闹的,最繁荣的时光。人们最盼的是伊通河的夏天。夏季里烈日炎炎,天气闷热,伊通河便成了人们天然的游泳池、洗浴场。
母亲河——伊通河的变迁 (上)
作者/耿世和
站在耿家屯的大桥上,眺望着伊通河上、下游那潺潺流水,漫步在弯弯曲曲失去了原来模样的沧桑河道,勾起我对伊通河无尽的回想……
伊通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母亲河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时境的变迁,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这一带流域的儿女,她那甘甜的河水像母亲的乳汁,滋润着家乡的黑土地和家乡儿女的心田。在当今一切都在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虽然母亲河经历历史的沧桑,原始已经面目全非;但是她的丰功伟绩,她对家乡人民的恩惠,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沿河两岸的乡亲们对她有着无穷的眷恋。因为她是我们的母亲之河……
据老人们讲,潺潺流水的伊通河,是长春平原的千年古河。是松花江的一级支流。它发源于吉林省伊通县境内的哈大岭山脉,青顶山北麓,流经伊通县老郊区直穿长春市,到农安县汇入饮马河,最后注入松花江。
1956年,为了确保长春市城市供水,提高伊通河防洪抗洪能力,保证伊通河下游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吉林省政府决定在长春市新立城修建新立城水库。这是我省人工修建的第一大水库。水库开工修建后,动员长春市各大工厂、企业及当地老百姓,千军万马齐上阵。车推人挑,人工筑坝。工地上红旗招展,人来人往日夜奋斗。从东山到西山整整六华里一条长龙,人工土坝终于建成,水面茫茫百余里,一条大坝困蛟龙。从此家乡的伊通河,开始按着人们的意愿转移,发挥了新的作用。我的家坐落在新立城镇丰收村耿家屯,距新立城水库下游5里地的伊通河东岸。屯子离伊通河不到300米。我的家乡现在被称之为鱼米之乡,这和伊通河的存在是分不开的。我出生在一九五六年,正是新立城建成那年。从我记事起直到今天,在我的生活中,母亲河的河韵、河趣就深深地扎根在我的脑海中;无论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景色,以及不同的事件,都会给我的生活带来无尽的乐趣和美好的回忆。母亲河伴随我走过了半个多世纪。母亲河养育了家乡的父老,50多年前的家乡刚从旧社会走出来,新中国成立不久,经过多年的战争创伤,国民经济十分落后,一穷二白。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搞建设,简直难于上青天!人们在土地改革后拉马入社,人民公社进入大跃进年代。
一九六〇年,开始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又赶上还外债,人们生活达到极端贫困的程度;广大农民无粮无钱,靠国家救济粮度命。每到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国家下发救济粮,以极少的麸子面、橡子面、玉米棒面为主食;除此之外,都是以野菜为主。此时的伊通河两岸就成为了人们的救命宝地。伊通河两岸杂草丛生,各种野菜齐全。柳蒿芽、婆婆丁、灰菜、苋菜、水荠菜、苦菜等都成了人们充饥救命的桌上餐。同时,还去河里捞鱼虾、摸蛤喇、采菱角和鸡头米(睡莲的果实)等来填充肚子。每到这个时节,伊通河两岸人来人往,大人小孩成帮结队挖野菜捞鱼虾,摸蛤喇。从水库大坝到下游的二十里堡、三家子,共十多里流域,每一寸河道都来留下了人们的寻觅足迹。伊通河又是家乡人们的天然浴场。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河水旺盛时期。各大沟叉流水不断,包括下雨汇集的水流完全流入伊通河。因此一年四季伊通河水不断。河面涨水时,水库放水。东山洪水雨水相汇,河面宽可达上百米;消水时,晴天少雨,水库又不放水,河面只有几十米宽。每当到了夏天,特别是三伏天,这里就是我们的天然浴场。从我们耿家屯向西不足300米就是伊通河东岸,被老百姓称为“大河哨口”,此段河道呈S形,东岸为东哨口,西岸为西哨口,南岸为南哨口,北岸为北哨口;它们有不同的特点,水深、宽、坡度各不一样。
有的水深十几米,水面宽几十米;不同的哨口有不同的人占领洗浴。东哨口和南哨口河岸垂直入水口就有十几米深,特别是涨水时,河水湍流非常急,漩涡轮回;这里便是大人们的用武之地。这里是天然跳台场地,人们以各种姿势:正面立跳、“摔黄瓜”跳、鱼跃试跳、躺跳等;入水后一口气潜入水底,出水后已经是在几十米远对岸的浅水河滩了。真是痛快极了!再后来十几岁的小孩也敢在这里跳水了。西哨口是我们少年儿童的主战场,因为这里的河床坡度大,河滩是绵绵细沙由浅入深,正是我们学游泳嬉水的好地方。这里也是人员最多的地方,从几岁到二十几岁,都在这里嬉水。那真是人声鼎沸,也最快乐无比。北哨口两岸都是斜坡这里是河东西两岸交通要道,那时河面上没有架桥,人们两岸来往只有趟水过河,这里是水浅坡小在不涨水时只有齐腰深,马车也可以通过。平时这里是女人的天下——女性在这里洗澡,没有危险,水流不深又不急,河面又宽。伊通河春夏秋冬,四季乐趣无穷。春天,碧水蓝天青草遍地,河边的垂柳十分翠绿,各种小鸟在树丛中嬉闹,唱着迷人的小曲,筑巢繁衍后代;成群的野鸭在河边玩耍、捕鱼;刚刚融化的河水边上还有星星点点的冰块,洁净透明,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着五彩的光亮。开河的鱼儿在清澈的河水中游来游去,真是美极了。仲春时节,河的两岸树丛、芦苇、香蒲草更加茂盛。成了水鸟、鸭子、鸟鹰的栖身之处。有时少数的大雁来到河边觅食。这个时间河里的鱼被称为开河鱼,又肥又鲜,经过一冬的储存开河鱼营养丰富。当地的、城里来的捕鱼郎成群结队穿着皮衩,用汽车的内胎做的充气皮艇,沿着河的上游顺流而下,有的撒网,有的下鱼挂,不知疲倦地在河里打捞着。皮艇上的挂带中装着大小不一的战利品:有白鲢鱼、鲫鱼、草根还有几寸长的江白鱼。望着欢快的鱼儿,打渔者脸上挂着喜悦,网就撒得更起劲儿了。
在岸上看热闹的孩子们更是从上游跟到下游,一路笑着叫着、跑着,一同分享着打渔的乐趣。直到天将黑了,才从已经跑出去很远的下游踏上各自回家的路。春天里,不光是撒网捕鱼的季节,更是牧童草稞寻蛋的好时节,也是野鸭嬉水玩的好时节。春天的伊通河边杂草丛生正是放牧的好去处。放牛的、放马的、放猪的一伙又一伙。那时生产队闲牛马,小牛马由生产队的“半拉子”放牧。他们将牛马赶到河边有草的荒甸上,给牛马绊上“绊腿”(用绳索将两条腿捆住,但是绳索比较松,两腿还可以迈小碎步),牛马就不能乱跑了。放牧人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去玩,到树林中找鸟窝,觅野鸭蛋。捞小鱼,摸蛤喇然后捡一些干枝点着火,就可以烧蛋、烤鱼了,味道鲜美极了。春天里更是打猎的好时节。每到星期日,从城里来的打猎人背着猎枪全身武装,背着大包装着面包、汽水,骑着屁股冒烟的电驴子(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对简易摩托的称呼),还挺威风的。只要一听到枪声,人们就知道打猎的人又来了。小孩们成群结队地往大河跑,跟着看热闹,有时候趴在草丛中大气都不敢出呢,生怕惊动河边的野鸭。有时猎人在河对岸打的猎物却掉到河这边,孩子们就算捡到了,猎人干着急,河水又凉又深过不来,任他怎么喊也没用。一大群孩子闹哄哄的,有时会干扰打猎。可是又打不得骂不得的,害怕枪走火再伤着人,真是让打猎的干着急。夏季的母亲河是最热闹的,最繁荣的时光。人们最盼的是伊通河的夏天。夏季里烈日炎炎,天气闷热,伊通河便成了人们天然的游泳池、洗浴场。
母亲河——伊通河的变迁(下)
作者/耿世和
自从大桥建成后,大河两岸人们互相往来频繁,沟通交流也更近了一步;河东到长堡赶集,河西人到新立城赶集,每天都看得到人来人往,方便多了;同时,人们又有了一个好去处,闲余时间都来到大桥上立足远眺;母亲河上游、下游尽收眼底;到了夜晚,这里又成了热恋中的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地方……
回想母亲河的变迁,伊通河并不都是那么温柔和顺,有时她也会给家乡父老带来麻烦。往事历历在目。
一九八五年七月中旬,由于连降大雨。新立城水库大坝正在加高加固,水库泄洪闸也正在新建。由于水库上游洪水涌入新立城水库,造成水库大坝防洪闸围堰告急。经上级领导决定,新立城水库加大泄洪流量。将加大流量到250立方每秒。这样就可能导致伊通河下游两岸邻村的百姓面临水灾的威胁。记得那是七月二十五日下午2点,区防汛指挥车及公安警车急速地开进了耿家屯的丰收村大队部,人们看到防汛指挥车的到来,就觉得是一种不好的预兆,纷纷往村部跑去。然而还没等跑到村部院内,村部的大喇叭就传出了急促的通知:“各位村民注意了,由于上游发洪水,新立城水库泄洪闸围堰告急,所以将加大排洪流量,可能危机到下游村屯;现通知丰收村的耿家屯、西五里、袁家西队、姜家店所有居民立即撤离家中。到伊通公路以东投亲安身……”
这真的是十万火急!一时间屯中的老百姓炸了营一样拥在通往曹家屯的公路上;在通往新立城水库苗圃的大道上也是人流如潮,有老的、小的、男的、女的;有背包的、推车的、挑担的;有手扶拖拉机、自行车、马车、牛车、毛驴车、汽车……
人们哭的哭,喊得喊,嘈杂一片:赶猪的赶猪,抓鸡的抓鸡;有的运粮、有的运家具;也有年龄大的老人死活不肯走,民警按家清查,确保不留一人!确保人们生命安全!
通过苦口婆心地说服、相劝之后,再不走的就强行用警车拉走。这是建国以来头一次发生的逃洪避灾事件,生在新中国的时代里的我们,哪见过这样的场面!村里村外满大道的逃难人们喊爹叫娘、杂乱无序;几个屯里的逃难人交会在一起,一直涌向东国道。靠近伊通公路的中小学各村部全都成了避难场所。红光村的都集合到了齐家村,丰收村的都集中到爱国村,新立城村的都集中到了小南小学。晚上七八点钟,逃难搬家的人们还是接连不断。而水库泄洪量提到250立方每秒后,伊通河下游水位猛涨,直接冲出河道,漫过河堤冲向庄稼地、冲向村屯!大河两岸一片汪洋,白茫茫一片……
我们耿家屯只有部分家进水,多亏放流250流量。逐渐,雨过天晴了,所以没有再加大流量。真不敢想——倘若大雨继续,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而就在下游人们逃难的同时,新立城水库大坝及防洪闸围堰现场则另是一番惊心动魄的抗洪抢险场面!为了防止围堰不发生决堤,政府派了解放军抢险队。只见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用白面在围堰后面加筑了一道防洪墙。而水库大坝上为了保证不塌,开来了大量的重型坦克车,一字排在大坝上以加重大坝的重量,保证大坝的坚固。最终保住了围堰的稳定,战胜了洪峰,确保了下游流域居民以及长春市区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一周后,洪水退了,逃难的人们都回到了自己的家园,抢险的官兵也返回了部队……
伊通河——母亲河,我们就是这样在她的怀抱里生活着;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母亲河陪伴我们一天天生活、成长,她给我们提供了生存的条件,提供了未来希望;提供了无限的乐趣,也提供了历练和考验……
时间如流水,光阴如穿梭。岁月催人老,万物在变迁。转眼间五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孩童已年半百,两鬓斑白,展望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环境的变迁,我们更加怀念童年的时光……
五十年后的今天,站在母亲河的身边,望着母亲河的上下游河道——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
如今再也找不到她以往的倩影。她遭受了人们盲目的乱挖滥采,已经被破坏得面目全非,原来的河道、哨口、河涯已不存在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母亲河就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为了追求金钱,不顾大自然的生态环境,疯狂地挖掘母亲河的河沙。挖沙人分片割据,从上游到下游,从用沙耙子人工捞沙到后来使用挖沙机。从河中捞沙到挖河床,发展到挖河涯,挖耕地。短短的几年时间,母亲河两岸被挖得千疮百孔;一眼望去,从上游到下游,河道不见了,两岸光秃秃的没有了河涯,没有了沙滩。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夏天没有了河柳芦苇,春天没有了绿草野花,更没有了野菜;秋天没有了烧柴,天然浴场也不见了踪影;一年四季没有了小鸟的歌声,看不见野鸭嬉水,看不见各种鸟鹰、打鱼郎在空中飞翔;再也看不见人们在河中欢乐地游泳,再也看不见冬季人们在河面上滑冰、玩耍那欢畅的场景……
近几年来,母亲河被破坏得更加严重。一些不法之人非法占地,为了骗取国家补偿,在伊通河两岸开荒占地,毁坏河道,挖平河涯。建起了座座高楼、修建钢筋大棚,用推土机推出了一个又一个鱼塘。一个个鱼池就像大块的伤痕,镶在母亲河的身上……
这些不法建筑,严重地破坏了伊通河的河道,阻碍了母亲河乳汁的流淌,更加损害了母亲河的形象和尊严;政府三令五申强调:要保护自然,爱护环境;那些不遵守法律,破坏大自然的人们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也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如今,每到夏季雨水汛期,新立城水库势必开闸放水;而下游河水无道,一旦放水,洪水将四处泛滥——冲入村庄,冲毁庄稼,漫过鱼池,水泡山庄娱乐场所……
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生活,给人们带来了财产的重大损失。这就是自然对人们的惩罚!最近,听说上级政府决定要全面治理伊通河,并且要全新打造一条伊通河;在伊通河两岸,修建休闲区、游泳区、风景区及观赏区。并在伊通河东岸从新立城水库到长春城区之间修建一条公路;听到这些,家乡的人们高兴极了——是应该保护母亲河,建设和并美化母亲河的时候了……我们希望——也坚信,经过全面治理、全面美化的母亲河,一定是一条健康的、充满生机的、风光无限的伊通河!一定是给家乡人们带来欢歌笑语、乐趣十足、幸福吉祥的母亲河!祝愿这一愿景早日实现!
作者简介:耿世和,吉林长春净月人。大专学历,从事教师工作40年,现已退休。喜爱文学写作,创作体裁有小说、随笔、诗歌、报告文学、游记美篇。作品曾在长春日报,长春晚报,长春老年报,桑榆文学社等报刊、平台上发表过。现为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