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音乐:《人间第一情》
作品配图:均来自网络
(如涉侵权,告知立撤)



孙英杰,昵称:孙小久。喜欢安安静静的做自己文字的主宰者,赤峰作协会员,内蒙古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散见各微信平台和报刊。



秋的余温
——写在重阳节的心事
文/孙英杰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带着八月的余温,这个日子来的让我匆忙。盯着日历看了又看,总觉得还差几天才对,日子真是快的让人应接不暇。
细想想,也就是一阵风吹来一阵雨,淋漓的冷,这城市就由绿变黄了,春天旋律的词句还在天空游荡,树叶已经开始收拾行囊寻找新的诗和远方。 放眼望去,秋,就像淋漓的浓墨,把这个季节晕染的斑斓尽致。
还记得我刚开始写诗时,老师留的同题就是重阳节,当时我脑壳就像秋一样茫然,赶紧查找资料,翻译成自己的理解,年年都有的日子,原来只是路过罢了,但从那时起,我对重阳便有了更深一些的感悟。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在民俗上与中秋节同样重要。

重阳之意源于《易经》,《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从古人开始,重阳节就已经是个节日了。他们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唐,宋,明,清历朝历代都在延续过重阳节,并且把重阳节办的更加丰富多彩的传统。重阳,是个吉利的日子。
其实重阳节在早期就已经是诗人的节日了,古时这一天,文人士子都要携酒登高,赋诗畅怀,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说明魏晋时期已有了赏菊、饮酒赋诗的习俗。纳兰性德的“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化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宛若天成,不着痕迹,将重阳节浓浓的乡愁与羁旅之苦也十分透彻地表现出来。几许乡愁,几许思念在诗人的笔下灵动起来,文字抒发了几多游子思念亲人的寄托和情感。也加深了重阳的节日氛围。我也不例外的沉浸在离愁的风里游荡,于是一首《重阳有寄》跃然于纸上:
茱萸遍插几人回,
萧瑟秋风无处偎。
烈酒灼心惊异客,
迟迟日暮盼君陪。

转眼间,岁月悠然,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各方面飞速发展,各种节日也被重新捡拾,本本分分的归纳到日历里。1989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敬老节”。懂了重阳,写的怎么样反而不在纠结,秋天给我的深刻,不再是拢紧衣服匆匆行走在路上,也不再是遍地的秋菜乱了街道的阵脚。拢紧的衣襟里有娘的叮咛,遍地的秋菜里压着娘不肯老去的关爱。
怎能不令我望着重九赋《叶落》:
萧萧脉络织成篇,
心绪无边任意禅。
若把野云团做韵,
借来落叶赋诗笺。
都说叶上题诗,九月更是充满了抒情的季节。天空高远,旷野日渐空荡,落叶承受了大自然的洗礼后还是要做着归根的梦。风里吟唱的曼妙曲子是他归家的欢歌,化作春泥也罢,随风摇曳也罢,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守着自己坦荡的心,演绎着回家的大剧。

我庆幸自己不是落叶,感恩能常常在母亲身边陪伴,“闲云潭水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岁月霜染了黑发,也留下了更多美好的记忆给我填充余生。
重阳,给飘零的落叶一处落脚
重阳,给秋的衰败画一个符号
重阳,给流浪的心指引一个方向
愿你踏上每一段归途,都不忘父母,勿忘人生来处。




2019 文字如茶,韵开在杯里

不知是先爱上喝茶还是爱上文字,开始捡回丢失的感觉,等我察觉时,文字与茶成了生活的重要组成,陪伴着我每一个黎明或者每一个黄昏。
安抚不了心情时,我总爱沏上茶,没头绪的慢饮,心亦会随着茶叶跌落至杯底而缓缓沉淀下来,再翻开一本书,便忘了这尘世里还有诸多烦恼,也忘了时间的味道。想想原来幸福如此简单,本就是唾手可得,一杯茶,一本书足矣!

渐渐的一些诗句从我笔下缓慢的出生,犹如难产。但终归是我孕育出来,我一一谨慎珍藏,偶尔也会窃喜与他们的相遇。 这一年,我用文字砌墙筑城,给自己在烟火尘世里留了一方净土。骨子里学生时代的种种不安分,和着今年冬天额外丰富的雪也摇曳生姿起来。

年轮翘起骄傲的尾巴,于眉眼间,于粗糙暗黄的肤色,于不在奔腾的五腹六脏里穿行。还好有文字有茶,澄明了时光。
任四季更迭,看山河无恙,惟愿我左手为茶,右手为文,在繁华世界里孕育心灵花开,在化为另类的风景。




附:孙小久的两首绝句
☆ 七绝 • 枫叶红
(中华新韵)
霜冷欺凌百草疏,
陌头枫盖染丹朱。
休言秋暮无妍景,
赤叶纷扬绣锦途。

☆ 七绝 • 小雪
山色空蒙隐曙光,
窗边斜倚探秋霜。
檐前鸟语啼声弱,
未渡飞英冷意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