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 《 根基》
文/高秀亭
1975年6月我高中毕业,那时高中是两年制,为了寒假招生改为暑假招生,我们在完成两年高中课程后,为了过渡又上了半年文艺专业班。文艺班是从二百多人中,选拔了28个个学生,学习简谱,美术和二胡。我觉得当时学的特别开心,最后真学会简谱和二胡的不过(我在内)五人,我学的这门艺术,教学还真用上了。这也是我从事教育的一个微不足到的根基。

就在这年春天,我们全村要搬家,为了黄河防务要搬到一个二里之外的地方,那时我家兄弟五个我行二,全村人各顾各谁也帮不了谁。搬家是我男子汉的事,在校白天学习,晚上跑六七里回家干活,几个周末请五六个同学帮忙搬家。我天不亮就要去学校上课。这样干活学习两不误足足有半年,当时我从一百二十斤到了一百斤,每天筋疲力尽。那时一草一木都要搬过去,那怕一块小砖头也要去再建设。一个星期三的早饭后,我按照父母的嘱托,到班主任那儿请假。我心事重重,小心翼翼地走进了老师的办公室:"老师,我们那儿全村搬家,谁也顾不上谁,今天下午我家打根基(那时农村叫打地角,也叫打夯)。俺爹让我叫亲戚去"。老师问:"你到哪去叫"?(那时我十九岁不会騎自行车,也买不起),我说:"从学校到沙珠邢,再去董家集,返回再走十几里到大王庄,所以,我回家下午也不能来上课了",我说话老师用手指头数算着,“哟,你跑这一遭要六十七里地,不行,你上课去吧“。听到这我如雷轰顶,差一点没哭出声。老师既严厉又和蔼的说:"要说文艺班简谱,二胡你是咱班最好的,今天教育部门来检查考核你不能去,地基是要打的“。说到这老师忙别的去了,我无精打彩地回到了教室。中午想去叫亲戚老师更是不让去,我也没吃午饭只好听天由命。

下午第一节过后,班主任刘风歧老师让全班集合,让两个学生拉来了学校唯一的地板车,(老师为搬家考虑)他说:"我们班高秀亭同学家有急活要干,我们准备跑步向七里之外的新房村前进。最瘦小的高秀亭和冯相宝座小拉车″。老师话毕,浩浩荡荡的队伍朝我家跑步前进,在小拉车上的我不知说什么好,那时又没手机,也不知家中怎样,可能都急坏了吧?不一会走进了空旷的家院,各顾各盖房子的人看到这阵势傻眼了。"小平安真行,全班学生老师都来做雷锋了“,"这么多小伙子和姑娘地脚一定打实了"。在干活的同时爹娘一看这阵势,烙饼熬粥备饭,老师,学生,家里人忙成一团。现在都不知打夯是咋会事:就是百多斤的圆石柱,绑上木棍指挥,另外一边三人,中间再一人调节,都哼着调子一边拉绳一边有秩序的使石头起落,一伙八人交替着干,马不停蹄两个小时,七间房子的地基打好了,打的特结实。

天黑下来了,饭做好了,让老师整队吃饭,桌子上的饼,一大锅粥熬好了,刘老师只一句:"向右转,面向惠民三中,跑步走“,就这样,又拉着小车回校了。坐在小车上的我想,三十人的饭做好了不吃,可地基是打实了。我父母感感到……。由此我和师生的友情根基更牢固了,每当我班同学会,想起这事信感欣慰,只有打夯的号孑在我脑海里回荡:"同学们那个嗨哟,使齐劲那个嗨哟,哎嗨咦呀哎嗨嗨……,”

通过这事强化了我对师生间感恩感激的根基,更加体会到"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哲理。
《平安的坎坷人生》回忆录节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