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意象运用的方式:一为单一意象的运用,二为多个意象的运用,三为主副意象的运用,四为具有多重内涵的意象运用。
意象的运用,可以是单一意象,这样的作品意象集中,表达充分,很容易集中表情达意。古代咏物类诗文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比较常见的有咏梅诗、咏海棠诗、咏月诗、咏莲诗、咏柳诗等等。这类诗借物喻人,依据物象本身的季节性特征、形象性特征、生物学特征联想到该物象的精神品格特征,进而或抒怀、或感慨、或讽喻、或赞美、或哲思。比较有代表性的比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歌集中抓住梅花的意象,从所处环境——驿外断桥边,从生存状态——寂寞开无主、更著风和雨,从和其它花卉的关系,从自生自灭的结局——零落成泥碾作尘,从风骨——只有香如故,这些角度塑造了一个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孤独而又冷傲、坚贞而又顽强的梅花的形象,借花喻己,托物言志,抒发的是正直的士大夫不为群小所容不被朝廷信任和重用依然保持自我本色的情怀,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毛泽东的同题诗词《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本词反陆游之意而用之,以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身份,写出了梅花在严冬的恶劣环境下,仍然不畏严寒,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表达了革命者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下勇敢无畏、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也达到了物我相融相合的境界。
意象的单一运用自有它的妙处,多个意象的运用同样能达到集中抒怀的作用。自负精工声律的李清照的 《声声慢》就是杰出的代表作。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了抒发晚年孤苦寂寥的愁思,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开头连续使用七个叠词,从动作、环境、心境三个角度,抒发了自己此时此刻近乎失魂落魄的精神状态。接着就是用“酒”“雁”“黄花”“梧桐”“细雨”等多个意象,从不同的侧面来抒写愁绪。这些意象有动物、有植物、有食物,有味道、有声音、有色彩,丰富多彩,画面切换,看来比较乱,实则都集中指向了一个“愁”字。“酒”是代表着孤苦之愁,“雁”代表着缅怀故人故国之愁,“黄花”代表着年长色衰之愁,“梧桐”、“细雨”则用恶劣的天气烘托恶劣的心境和哀愁。
苏轼的《赤壁赋》意象的运用堪称一绝。其主意象是水与月,而水月的内涵随着情感的起伏而发生变化。开始是作为审美对象出现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江水是风平浪静,江面是白雾笼罩,水汽弥漫。月亮是十六的初升之月,月光皎洁,清辉遍洒,这美好的景象激发了作者喜悦快乐之情,引发作者“于是饮酒乐甚”的情绪。但水与月相对于人,是比较恒久的事物,而人则是相对渺小的,生命是短暂的,因此,又引发了作者愁苦的情绪,当年气势如虹的一代枭雄曹操“而今安在哉”!于是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的感慨。但是在作者看来,对于自然人生又可以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看待。因此,“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的情绪又由悲转喜。意象水与月贯穿全文始终,而内涵却是变化的丰富的,堪称是意象运用的妙手偶得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