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取豪夺”压岁钱文/石岩磊
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穿用度不用发愁,吃糠咽菜的年代已成为传说,衣服也不必“缝缝补补又三年”,随时可以喜新厌旧地添置新衣,天天都跟过年差不多,可有一样东西只在大年初一时才正宗,这便是压岁钱。新年的第一天,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换上新衣裳,然后挨个给长辈们拜年,讲究的人家还得磕头跪拜,大人也会把早已准备好的红包塞过去,为的是压住一个叫“祟”的妖怪,免得它祸害小孩。
但孩子们很清楚自己不过是“过路财神”,手里还没捂热乎的财富很快就会被父母“骗走”,冠冕堂皇的理由不外乎是:“你现在还小,爸妈先存着,放心,以后一定全给你!”上过几次当后,孩子们便明白了,原来自己的钱都充了“家库”,怎么可能专款专用呢?于是死死地攥住压岁钱不放,先去买包好吃的,或是买个心仪的玩具再说,大人同孩子斗智斗勇的战斗由此拉开序幕。
据我所知,的确没有几个家长会为小孩设立专用账户,所谓的“给你暂存”的承诺多半含有水分,是成人口是心非社交模式的内化版本而已,大人的逻辑是:没有爹妈哪有儿女?给你们的钱不就是父母的付出和面子换来的吗?这钱迟早要花在你们身上,算是取之于“孩”用之于用“孩”吧!那么将孩子的“私财”充公到底合理不合理呢?
答案是肯定的,理应“统购统销”集中管理,原因在于孩子还不具备理财意识,而且掌管“巨额”资财时很容易滋长不良的心理预期。压岁钱对于小孩子来讲不会意味着劳动所得,他们不可能意识到每块钱里都粘着汗水蒸干后留下的盐粒,花花绿绿的钞票在他们眼中就是“肯德基”就是“变形金刚”,出手阔绰自不待言,更可能让幼小的心灵产生不劳而获的虚幻,以为俯身磕头便能轻易来钱,何必辛辛苦苦去劳作。
而且还有些隐忧值得警醒。孩子相信父母保证为其存钱后,便会有种依靠感,好似将来可以吃穿不愁了,因为反正爹妈已经在为自己储蓄,还有什么后顾之忧,大胆地花钱就是了。假如孩子知晓父母的承诺只是糊弄自己的说词,那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会发生偏斜,以为一切的信誓旦旦都是骗人的把戏。另外也可能让孩子少了感恩之心,根由是他们会觉得父母平时在挥霍自己的钱。
也许明目张胆地“巧取豪夺”才是解决压岁钱的最佳途径,明确地告诉孩子长辈给的钱更多的是在嘉奖父母,奖励他们哺育子女的辛劳,褒奖他们教子有方,不应叫孩子觊觎天上掉馅饼的美事,而是让他们从小就懂得爹妈养育自己的不易,同时也别忘了发点小钱给孩子,使他们对新年充满盼头,如此便既可压住作祟的恶魔,又不会压垮孩子正在成长的身心了。
2020.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