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意象与物象、意境关系,传统意象与现代意象。
意象与物象差异明显 ,相同点都是"象",也就是通过眼耳鼻舌身五官可以感知到的客观实体形象。不同点就是有"意"还是无"意"。也可以认为是有"情"无"情"。一般而言,作家在选取物象的时候,就已经有意在先了。犹如叙事类文学写什么不写什么,其实就已经显示出作家的态度。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认为,凡事作家写到的物象就都是意象了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象一词可能具有特定的内涵,不宜无限放大。这就是说,是不是意象,可能并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一个物象,经过作家选取,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经过时间空间的传播,得到了人们的共识,这就完成了物象到意象的过程。酒,原本就是一种酒精饮品,属于日常生活中的佐餐食品。但是一经诗人引用,就成为表达忧愁或者喜悦的情绪代表物,一提到酒,就会让人联想到情绪——喜悦或者愁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曹操的欢乐;"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李易安的愁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苏东坡的无可奈何……酒已经从一个纯物的饮品升华为一个具有情感特征意象了。而在"当垆卖酒"中,这个酒就是酒,是物象而非意象。
意象对于形成诗文的意境至关重要。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事物由点到线到面,从物象到意象到意境最后到达境界,方才成为最高级的艺术成品。
构成意境,不能只关注意象。意象不能独立存在于作品,需得有连续意象或者多个意象,共同完成意境的建构。以下是苏轼写的咏海棠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哪忍触。
此诗主意象就是海棠,为了突出海棠的超凡脱俗的高雅的美丽,作者运用反衬法,隐喻法,她生活的环境是充满瘴气的江城低谷地带,这里草木繁茂。这树海棠名花却亭亭玉立在山谷之中,和她相比,满山的桃李都显得粗俗不堪。她"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这种天然的富贵华姿在哪里都熠熠生辉,"何须金盘荐华屋"?作者面对海棠,真的是顿生怜香惜玉之情,进而思考她缘何千里迢迢来到此处?先是以为好事者为之,进而否定,认定是鸿鹄衔来种子丢在这里。一想到此,不仅引起共情。"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花与人,互相映照,花像人,人像花,天然的高洁风骨,相似的漂泊无定的命运。是写花,还是写人?
王国维评诗,以境界为标准,认为"有境界者自成高格",当是诗家所追求的目标。
意象既然是诗文家所创,自然有传统与现代之别。传统意象既可以为我所运用,现代意象也当为我所创造。既有继承,亦有发展。艺术既不能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凡有新的意象出现,皆是新的创造发生。
总之,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是介乎主观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审美物象,是诗情流淌在情景之间,是追求情与景、景与理相互交融合一境界,是创作者在长期艺术探索中逐渐形成的敏锐、和善、大美、大爱的结果;是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投射在创作者激情与广阔胸襟的产物。能用形象表达的情理绝不多说废话。(《意象运用漫谈》(一)(二)(三)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