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辞鉴明…63
文/三木秉凤
儒言伦德 道言自然
《黄帝四经》曰:“省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治之安。无父之行,不得子之用;无母之德,不能尽民之力。父母之行备,则天地之德也。三者备,则事得矣。能收天下豪杰骠雄,则守御之备具矣。审于行文武之道,则天下宾矣。号令合于民心,则民听令。兼爱无私,则民亲上”。由上观之,《黄帝四经》是兼具儒道思想的著作。几千年来,儒道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华大地,铸造着中华文明的气质!《道德经》上经有之言“失道而后德”。由之可见,道言宇宙本体,德言宇宙现象,德者得也,道是根本主体,德是花果枝末。道家思想言道,儒家思想言德,可见在中国古典哲学中,道家为儒家之根,儒家为道家之展。
儒家经典《大学》首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由之可见,儒家思想的至高点在“明明德”,而非“道法自然”。我们知道,儒道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但两者之立足点不同,道家哲学从自然之道推及人伦之道,儒家思想则从人伦之道推及天地之道。古代中国推崇大道,并将大道之理广泛运用于建筑、社交、政治、军事、养生等,这些“以道佐事”之例,在《道德经》很多章节都有体现,例如六十章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第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德是宇宙现象,德是依道而行的一切收获,德者得也。那么道是什么?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及,无所不律,无所不载。其内无小,其外无大。大道的自然性,也是它的平等性,对万物既无偏爱也无私恨,这正如《道德经》第五章所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是说天地圣人没有偏爱之心,对待万物,对待百姓,像对待草扎的狗一样,没有偏爱,也没有私恨。 大道的无私性,就是天下为公,因为它没有私,故成就了它的大私。《道德经》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即大道像河水泛滥一样,向右左无限延伸,让万物生养,又让万物回归,从来不言自己最大。这都是道的包容性及广泛性的集中体现。
自然之道与人伦之道乃是两重天地。道在人间为《大学》之道即生命之道,即明明德之道,在文化领域则体现为智慧。“道” 对立者为“术” ,术在人间体现为“小学”之道,即生存之道,在文化领域体现为知识。孔子曾为人生设计为:“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此乃贤圣之路,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徜徉在平凡的生存之路上。
人当应体悟自然的法则,让自己顺应自然环境。自然法则就是天地之律,也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地之律在人间的体现。人当依据四季邅变,昼夜更替,进行休养生息,进行养身修性,处于中庸之道中。什么是中庸?中庸既中用,它要求我们在处理事务中,不偏不依,不落一方。中庸是一种做事原则,不是和事佬,不是和稀泥,而是一种应付事务的能力和技巧。过犹不及,做事宁愿稍欠,也不要小过,尚欠还可以弥补,过了却没有回头路。
人伦之道与人伦之序不同。“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的人伦要求,“三纲”属于人伦之序,“五常”属于人伦之道。人类社会即需要“道理”,也需要“秩序”。人伦之道需要师范,需要标干,需要以身作则。故《论语》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精英文化!
感谢你的分享,点赞,留言,转发!

三木秉凤先生,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并于2016年6月组建文化群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于2017年 2月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并开展征文活动。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我们文人的责任!
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包括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让中华文化光耀四方。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主编简介:汤守玉,网名冰清玉洁,湖南衡阳人。作协会员,各种文学样式皆涉足,作品散见各类纸刊和网刊。现为《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十一刊》平台主编,微旬刊《大文坊》签约作家。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0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