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远行•庚子年关武汉传疫情有感
张德顺(山东临沂)
门贴桃符喜庆时,雨打江城客归。
毒尘无忌满天飞,忽断琴弦心颤微。
亲人别,黄莺啼。一处遭灾皱紧眉。
春风温暖九州吹,明朝旭日映霞晖!
明朝后七子中王世贞最强.张德顺(山东临沂)
半山评论诗词,一贯主张不要以职务高低论英雄。杨国忠的诗不一定跟得上李谪仙。近年来,在编辑《诗韵江城》的过程中,翻阅了一下明朝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吳国倫、和徐中行等人)的诗词,初步印象是:王世贞比谢榛强,谢榛比李攀龙强。开始,他们一起倡导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后来互相排挤,尤其李攀龙看不起布衣谢榛。其实论文筆,李的诗词最差。
半山比较喜欢王世贞的诗,他比李攀龙晚去世二十年,接触的现实有差异,境界有独到之处。复古主张稍有变化。特别是他的《登太白楼》,气势磅礴,颇似李白再生。原文是: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暑,明月天门秋。
欲覓重来者,潺潺济水流。
也许是这里的“太白楼”在山东的缘故,半山与老伴有一年准备去寻旧,可惜未成行,故作文《七律》纪之:
身处异乡叹老迈,济潭洗脸养精神。
离亭之后成流浪,凱乐归来寻旧尘。
当日玩童趋岁老,昔时幼树变林蘋。
梦中问笔绘村里,马站园林奠故人。
诗人仇远善写景.张德顺(山东临沂)
诗人吟诗填词谱曲,往往是触景生情,绝非靠“梦笔”(托词)去“闭门造车、无中生有”。半山想起读过一首诗,是宋末元初仇远之作《湖上值雨》,全文如下:
波痕新绿草新青,有约寻芳苦不晴。
莎径泥深双燕湿,柳桥烟淡一莺鸣。
山围故苑春常锁,泉落低畦暖未耕。
十载旧踪时人梦,画船多处看倾城。
这诗写的是西湖雨景,“莎径”一联,写的是“莎径”、“双燕”、“烟柳”、“鸣莺”等春日意象,仿佛处于西湖春天烟雨濛濛之中,形像生动,纯朴自然。“山围”之后情调一变,使人回到对故国的思念。尾联以十年前南宋时西湖的盛景收笔,给人以很多联想。
这位在杭州知事上致仕的诗人,还有曲笔之处,与林升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有异曲同工之妙。

宋朝杜甫陈与义.张德顺(山东临沂)
记得在蒙山读书时,老师断言陈与义是宋朝杜甫,不应划属“江西派”。半山开始不理解,“江西派的三宗之一”的,怎么又不属了呢江西派呢?后来读《简斋诗集》,梳理他与吕本中关系的来龙去脉,才明白其中的奥妙,好比今天武汉的罗庆云,他是《武汉诗词》的,而非《东湖诗社》的。所以然者何?风格异也!《武汉诗词》是学府诗词,东湖诗词是“江湖”诗词。
半山曾经与张宏兴探讨过,陈与义宗杜,其诗最近杜诗的《七律》。在汉阳时,读过陈与义的《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虽然格调清婉,但不如他的诗深得杜意。有一次到什湖,滕树茂就读陈诗,猛听起来还认为是诗圣的大作呢!
昨天,程林发来罗庆之的《七律》:诗
落木萧萧惊客心,西园梅暗月三更。
春雷滚滚犹萦耳,冬雪霏霏已掩苹。
雾失五津舟未济,梦回一枕意难平。
书家诗友高楼会,击节擎杯唱晚晴。
格调很似陈与义。半山学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