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版
2020-02-05 21:30:07
(从目前的世界及社会的各类病毒发展传播程度来看,中国的当下及以后一定要摆脱这种在一个盘子里许多人去夹菜,共夹一条鱼等不良的老习惯。因为这与一群鳄鱼共同分食一条死鱼没有什么质的区别,是传染各种病毒肺炎的最直接最快捷的途径。人类的文明发展客观现实也不容许我们国人再这样共餐制下去了,我们要向文明看齐,也决不能在这方面再落于世界人民的后边了!有识之士们,应该大声呼吁了,改变中国的全社会的认识应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吧。否则我们将愧对后代,愧对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贾宝良)
山下居士y
中国式种种落后的、不好的做事方式或习惯多了,改进起来困难重重,简直可以说无从下手,因为一改就要影响某些既得利益人群,所以总是有人赞成,有人反对,结果总是干打雷,不下雨,横竖不成。但我发现有一样坏方式或习惯是上下都认同改进的,那就是改共餐制为分餐制。
现在到处都有标语横幅写着:“提倡公筷、公勺,养成文明好习惯。”证明官方已开始重视了,但全社会的传统习俗是很难改变的,分餐制与共餐制,许多人看起来好象各有千秋,比如分餐制的卫生啊,共餐制的和谐热闹啊,官方的宣传也仅仅是从卫生这一角度阐发。其实分餐制不仅仅是卫生问题,也不仅仅是节约问题,更不单纯是跟国际接轨问题,最主要是体现每个人的独立精神。一旦实行了分餐制,便拥有了民主气氛,这才是问题的根本。因此,分餐制与合餐制并非是个东西方的地域性差异文化,而是一个前现代与后现代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的一种标志性的差异。也就是说,分餐制实际是一种现代的科学民主文明的生活方式。如果你继续实行合餐制,实际就意味着你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跨进现代社会的大门。
共餐制是落后的餐饮方式,是北方寒冷地带少数民族带给我们的餐饮方式,从纵向看,中国数千年餐饮史,分餐制是占据很长时间的,只是在近几百年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而将这一方式普及开来,因为北方寒冷,一家人坐在帐篷里吃饭,围着火盆,聚餐方便。许多资料显示,从周朝起直到宋初,都是实行分餐制的, 据专家考证,在中国,分餐的历史要比合餐的历史久远得多。在宋朝以前,中国人吃饭方式都是一人一份的分餐制。随着蛮族习俗的混入,以及高足桌椅的出现和普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在改变,吃饭方式也在逐渐变化,于是合餐制出现了,一直延续到现在。中国古代的“分餐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源头上恐怕要追溯到史前氏族文化了。由于生产力低下,所以人们共同劳作共同抵御风险,食物匮乏,只能严格按份分配,所以这时候的“分餐制”是一种很无奈的选择。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从殷墟出土的大量陶鬲碎片中发现,鬲的容量大约只够一人一餐之用,它是用于煮粥的器皿。因此可以推想出那时人们进食是一人一鬲的分餐制。这一点从文字造型中亦可看出,如“即”字在甲骨文中像一个人在食器(鬲)前就餐之形,解释为“就食也”;而“既”在甲骨文中就像一个人在食器(鬲)前食毕,背面离去之形,解释为“食毕”。这些都形象地说明在我国远古时代分餐制已经处于一个萌芽阶段。
因分食还发生过许多历史典故:战国时期的孟尝君田文广招天下宾客,礼贤下士,他平等对待前来投奔的数千食客,无论贵贱,都同自己吃一样的馔品,穿一样的衣
裳。 某天晚上,一个武士去投奔他,孟尝君照例设宴款待并亲自作陪,在旁边布菜的服务员无意中挡住了灯光,刚好把孟尝君挡在了黑影里。那个武士误会了,以为服务员正在偷偷地给孟尝君端上好菜,心说:“丫把好菜留给自己,不让我吃,明显是瞧不起我!”于是拔腿就要走。孟尝君多聪明啊,赶紧把自己的饭菜端到武士跟前:“先生您瞧,我没有搞特殊,我的菜跟您的菜完全一样!”武士知道自己想多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当场拔出剑来抹了脖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三点:一是孟尝君确实尊重门客,二是战国的武士太血性,像日本武士那样动不动就自杀,第三则能说明战国时代流行分餐制。
汉朝时期,这种分餐的方式更明确了,皇帝坐在前面的台阶上,皇后坐在一侧,大臣坐在两侧,都是一人一桌。考古发掘出的汉朝壁画以及汉墓的画像提供了证据。文献中也有记载,当时人们吃饭是双膝着地“跽坐”着,即使只有两个人也是分案而食。 《史记·项羽本纪》中描写的“鸿门宴”,其中也透露出当时实行的是一种分餐制。
如果说这些都是贵族阶层实行的,普通百姓可能不这样,那我们可从一个成语来判断其实也一样。“举案齐眉”谁都知道,这是形容夫妻相敬如宾的成语,说的是东汉穷书生梁鸿娶了丑女孟光,但孟光品行修养很好。婚后,他们靠种地和织布为生,日子过得幸福和睦。 后来梁鸿因在一首诗中触犯了汉章帝,夫妻俩不得不流落到吴中。每天梁鸿帮人干完活回来,孟光总是低着头,把准备好的饭菜用托盘举到跟眉毛平齐的高度送给丈夫用餐。这个成语含两个意思,一是形容夫妻相敬如宾,二是说明当时老百姓也是分餐制。
总之,古代的分餐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物质条件匮乏,二是长幼尊卑秩序。那合餐制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专家的考证是:“中国人坐椅子围着桌边进餐的情形出现时间不早于北宋。”如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所绘韩熙载与其他几个
贵族弟子,分坐床上和靠背大椅子上静听琵琶演奏。听者前摆有一高桌,每人面前都有一套餐具和一份完全相同的食物,互不混杂,界限分明。 其次,在唐朝后期五代之际,虽然表面上场面热烈的合餐方式已成潮流,但那只是一种有合餐气氛的分餐制。人们是围坐在一张桌子旁边,但各人都有一套餐具和一份馔品。有些公用的“馔品”,先需以公用的餐具夹到自己的盘中,才能享用。这种以合餐为名、分餐为实的饮食方式,也说明了分餐制还有很强的文明制约力。
宋代以后,元朝是蒙古族统治,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当蒙古做了皇族时,合餐制开始慢慢发展,但并没有普及。因为蒙古虽然实行民族压迫,但并没有强制改变汉族的传统习惯,所以分餐制在元朝依旧是汉族的主流。
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恢复了中华正统地位,但因为元朝将近百年的统治,合餐制已经处于一个盛行的阶段了,当然这个盛行是针对以前的不盛行而言,也就是说那时候的中国人受蒙古族多年的影响,对合餐制已经没有了抵触感。只是明朝时期为恢复中华正统,合餐制依旧没有流行开来。
到了清代,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几次下江南,沿途宴饮时,除皇帝由于其特殊地位而一人一桌独餐以外,其他随从人员都是围桌合食,满汉全席也在这一时期出现。此时,由于中国人收入普遍较低(别信那什么康乾盛世,那是瞎吹的,那时候的国人人均收入是长期下降的,再加上满族在那时候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汉人文盲率从未低于八成),加上百多年的奴化教育,分餐制这种优秀传统遭到破坏。所以合餐制从清朝开始流行开来,直到完全消灭了中国传统的分餐制。 也就是说,合餐制在中国成为主流的情况不足四百年,但这四百年已经磨灭了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对于传统的记忆。所以某些人认为合餐制是中国文化啊,千年传统啊,那都是胡说八道。
再从横向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实行分餐制,这证明它是为大多数人认可的先进文明方式,我记得文革时看阿尔巴利亚电影《宁死不屈》,里面有几段一家人吃饭镜头,都是分餐制。阿尔巴利亚在欧洲是个穷国尚且如此,更别说那些发达国家了。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如欧美、日本都是分餐,而且分得比较彻底。孩子从小就养成用公共餐具取食物的习惯,吃多少取多少,避免浪费。
而中国的“舌尖上的浪费”有资料显示是十分巨大的,约占整个食品的四分之一甚至更多。折合成粮食生产就是两亿亩白种了。而这种浪费很大程度就是共餐制造成的。在系列中国式总结里有《中国式请客》描述:“十双筷子一盘莱,吐沫星子朝里带,菜越多越气派,人越多越气派,剩的越多越气派。”这就把共餐制的弊端说透了。中国人甚至所有实行合餐制的国家,人们举行各种宴会聚餐,与其说是在一起就餐吃饭,不如说是在一起搞关系和显摆,真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宴会之意不在餐。
在20多年前报纸曾报道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中国参加宴会时看到餐桌上大量剩余的食品感到无比痛心和疑惑!她不理解中国作为一个世界穷国何以浪费却如此严重和普遍。所以,如果实行分餐制,中国将因此减少很多的食品浪费,缓解中国的食品短缺的危机。
因此中国人的文明进程应先从分餐制抓起,现在各项条件都具备了,是该到恢复我们老祖宗几千年的好习惯分餐制的时候了。而要恢复这好习惯好方式,就要说改就改,雷励风行,自上而下,从饭店到食堂,从幼儿园到家庭,必须硬性规定,不留死角,要把它当成一场大仗来打,就象刚解放禁黄、赌、毒一样。事实证明,任何事情只要决心实行,没有行不通的。从中央到地方,从单位到家庭,一律推行,干部带头,明星示范,饭店不供应共餐制酒席。如此这般,要不了多久,社会上就会蔚然成风。
分餐制的确立,必将对中国的文明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全面跟国际接轨创造良好条件,也将大大节约餐饮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为真正进入公民社会开辟道路。如此这般,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