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俗文/石岩磊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讲的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几种必需品,它们是物质生活的代表,可谓是些俗物,而与之对应的还有“七雅”,即“书画琴棋诗酒花”,这些成为精神生活的体现。我一直不明白,自己视为高雅之事的喝茶为何被归入俗事,最近翻看了一些资料,似乎找到了答案。
我国介绍茶叶的第一部专著是唐朝陆羽的《茶经》,其中记载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他将喝茶的起源归于遍尝百草的神农氏,但当时只是作为一种药材使用,在唐朝之前茶叶仍是王公贵族享用的奢侈品,并没有走入寻常百姓家,直至宋代才有了家家饮茶的习惯。而游牧民族更是将茶作为补充维生素的重要来源,比如藏民爱喝的油酥茶、蒙古族人常吃的奶茶。
但后来茶慢慢游离出了餐厅,而成为一门独立的技艺,茶艺的兴起寓示着茶越来越靠近高雅的殿堂,时至今日,它更是被神话与魔化。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茶叶中的保健功能便不断地被深挖出来,诸如润肺化痰、抑菌解毒、降脂抗癌、减肥美容等等功效被吹上了天,茶叶摇身一变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于是有人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各种炒作随之而来。
我印象最深的是十几年前普洱茶的火爆场面,当时离我家不远的北京马连道茶城天天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的人流拥向各个茶叶摊位,似乎买到了就能挣到一般。尤其是那些有说道的老茶更是被炒到天价,有人拿买车的钱收了块民国时期的茶砖,打开一看满是虫卵,可他仍视若珍宝地捧着,要作为传家之物留给儿孙。我当时也跟风咬牙买了一些茶饼,可几年之后风向大变,普洱茶跌下神坛,价格一落千丈,茶城也变得门前冷落车马稀了,供在书架上的茶叶似乎有些碍眼,我索性陆续送了人。
以后再遇到各式对茶叶的吹捧,我都淡淡一笑不去凑热闹了,偶尔也会沏一壶茶,慢慢品味由苦涩到甘甜的感觉,丝毫不会考虑它是否具备神奇的健身效果,更不会想到它背后的价值。可我仍困惑于古人为何将茶列为“俗物”的原因。凝视着氤氲的茶烟,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一个大家庭:人们吃饱喝足之后,主妇便端上几盏清茶,一家之长捋着长髯,边细啜香茗,边慢条斯理地讲起家训,有家长里短的趣闻,有礼尚往来的规矩,晚辈们都竖起耳朵饶有兴趣地听着,许多为人处世的老理儿便在他们心中扎下了根。
原来喝茶之俗在于它的潜移默化,在润喉的同时人们已把文化的基因根植于饮食之间,将通俗升华为了大雅,将淡淡的馨香沁入了心脾,温良恭俭让的美德便在入喉的茶汤中温润了肺腑。可当商业的大潮淹没了茶树,人们的眼中便只有铜钱的身影,喝的已不是怡人的清茶,而是纸币搅起的沉渣,因渴盼发财扭曲的嘴脸写满焦灼,哪还会有心思细品茶叶沁出的缕缕馨香?
茶由药品变为饮品走过了千年,可由普通的饮品转化为神奇的商品却是瞬间的事,可见趋利意识的巨大威力,而那些被裹挟其中妄图一夜暴富的人,当希望破灭时,他们又是何等的可怜与可悲呀。我忽然想到:我们不就是一叶茶吗?起初在滚烫的开水中不断地沉浮,渴望出人头地的躁动令我们心神不宁,可冲泡几次过后,我们已被岁月沥干了滋味,不再奢望大富大贵,只是祈求平淡安然,在淡雅中慢享时光静好。
我不由得更加佩服古人的智慧,他们把茶归为开门七件事之一,不是因为茶叶是烹饪离不开的调味品,而是由于它是营造家庭和谐氛围的必需,它似承载着我们传统文化的青花瓷盘,没有艳丽的斗彩,无需隆重的仪式,只是在饭后随意端上餐桌,便可营造出尊卑有序的气氛,在不经意间就将高雅的大道理灌输进了人们的心田。
2020.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