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客家话口音,意思有多种,一为好,一为烤火。比如说“嘿蛮扎”,意思就是非常好,而“扎”火笼,就是在火笼上烤火取暖。“扎”酒,既是用火烤的酒,又是“嘿蛮扎”的酒,是上犹营前客家人对米酒的一种特别的加工方式。
加工“扎”酒,往往选在一年中的腊月,天晴无风的日子,将已制作好的米酒用陶制酒坛盛好,盖上竹笋壳,搬至户外,用稻草及谷壳围笼、压实,点火,然后再时时注意不能用明火,慢慢的将酒烤至“开心”(客家话,指沸腾),马上把火移除,并将酒坛上浮出的白色泡沫小心拂尽,即大功告成。

烤出来的“扎”酒去除了酒中的些许杂质,酒色微黄透亮,味道更加醇香浓厚,易保存,是当地客家人待客的最佳酒水。

在曾经物质匮乏的那些年代,能够蒸酒磨豆腐、并烧得一手好菜,那是对客家妇娘最好的评价。而有划算的妇娘子更是能将酒以及少量的腊味留到次年春耕。在田里劳作的客家汉子,打半就(客家话音,介于早餐与中餐之间,用于干重体力活休息、补充能量)时,喝上一碗自家婆娘酿的老酒,不亚于打了一针鸡血,耕田自是更加卖力!这是女人对自己丈夫最大的褒奖!


即使现在,客家人在招呼亲朋好友,也总喜欢温一壶米酒。客人们在品尝的第一口,不忘扎吧扎吧两片嘴唇,来一句:“夭咁扎的酒,又香又浓又顺口,一碗都外搞醉哦!”旁边的女主人脸上两酡红云马上随着爽朗的笑声一起飞扬,显然这句话还是非常受用:“唔怕,涯家的井水好近。”一边提起酒壶扎力劝酒。
看来,能否蒸得一缸好酒,对于现在的客家女人来说,还是非常看重的。
有缘的朋友,不妨来此感受一下我们营前客家米酒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