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鞋底,做鞋
文‖吴超
以前的农村妇女,基本上个个都会纳鞋底,做鞋,缝补衣裳。因那时候的农村人,干活时总是赤脚下田,只有走亲戚串朋友时才有机会穿一双自制的布鞋。自制的布鞋鞋底要求耐磨,当时没有塑料的鞋底,农村妇女们总是用一些碎布头一层一层地用浆糊糊在门板上晒成鞋壳子,硬硬的。主要目确是起支撑,有鞋底壳,鞋帮壳,鞋底壳厚,鞋帮壳薄,剪成大小码鞋底和鞋帮样子,如逢连阴雨天鞋壳子还容易受潮。
纳双鞋底工夫大而复杂,从剥黄麻,浸黄麻,剐黄麻开始(专业剐麻刀),麻丝搓成底索。 甭看是一双普普通通的鞋底,要纳得平平整整、伏伏贴贴、针脚匀称细密,不是一件容易事。光原料和工具就有十几样:布头、浆糊、麻线、蜂蜡、鞋样、剪刀、锥子、顶针箍、针线板、针拔、鞋底刀、拉线棒,讲究的人家还有一个专门纳鞋底用的架子,可以把鞋底固定牢。
纳鞋底开始时一般先在鞋底外围纳上两三圈,就象插篱笆,固定好型状,然后由上而下走平行线,破隙针法。纳到最后几十针,布底板已变成十分地坚硬,每一针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所以说“鞋屁股难扎”,“扎个鞋屁股,还不如生个娃子省力气”。妈妈纳几针就把针在头上擦几下,因为头发上有头油,纳起来滑溜些。
一双普通的鞋底密密麻麻有六七百针,大的42、43尺码的鞋底就有1000针左右,民间的说法,一只鞋底上能摆开多少粒芝麻就要纳多少针。鞋底上针脚缜密,很像是蚂蚁布阵,沙场大点兵。
鞋帮子样子裁好还要垫上内子布和铺上鞋面布,铺好后还要用白色布巩鞋口,行鞋帮,我记得妈妈说一尺三寸鞋面布做三双鞋。女孩子大口鞋,有鞋舌带和套扣。男孩子长长的小口鞋,后来松紧鞋。
记忆中,我们几乎都这穿这种手纳的鞋底儿做的鞋长大。小时候,不管春夏秋冬,母亲的手里总是拿着一只正纳着的鞋底。母亲纳鞋底的样子很好看,左手拿着鞋底,右手拿着针锥,头稍微往左偏一下,针锥就狠狠地扎下去,然后再拔出来,又用仍在右手里的穿了麻线的针从针锥扎的小孔里穿过去。那时我就总不明白,为什么针锥和针能同时都在母亲的一只手里,先用针锥扎一下,再用针把麻线穿过去,从没有用错的时候,她是怎么拿住的呢?
我家的人口多,母亲一年不知要纳多少鞋底,做多少双鞋。那时搞集体,我记得妈妈趁歇伙的功夫也要纳几针鞋底。村里凡是结婚的女人们都是这样,手拿鞋底的女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扑哧一笑,瞅一下手上的鞋底,恨不得在那些芝麻大的针脚里,瞅出西瓜大的希望来!日子就这么静静地过着,在树荫下乘凉的时候,在串门的时候,在地里干活休息的时候,女人们手里纳着鞋底儿,心里觉得踏落,嘴里的话,也像野葡萄一样,一嘟噜一嘟噜地说着家长里短爷们和婆姨。
很多次我也曾偷偷从母亲的针线鞋搅盒里拿出鞋底来想扎两针,可怎么用劲儿也穿不透那厚厚的鞋底。有一次,甚至连针锥也被我掰断了。
我姐十几岁的时候,母亲才真正地教她纳鞋底,记得姐姐纳第一只鞋底的时候,姐姐在房间里偷偷完成。
为什那时候女孩要纳鞋底?因为大姑娘不会针线活,就不会纳鞋底和做鞋,缝补衣裳,人们会说那姑娘不灵巧,并说是母亲没教育好孩子,也是衡量女性的标准。会缝,补女孩就找到好婆家。
都说塑料底捂脚,布鞋底养脚,而我已是多年未穿布鞋了,“养脚”的滋味早已淡忘,至今记忆犹深的是被母亲用布鞋底打屁股的滋味。要是能重回童年,我会让母亲不妨用这样的鞋底,在我屁股印上几朵的红花。
作者简介:吴超,男,汉族,安徽桐城人,生于1960年。热爱公益,健身。喜欢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