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子评诗
文/韩王梅
近日,偶然读了王新火老师的一首诗歌《戴口罩的眼睛》,读完之后,颇有心得。
此诗,以戴口罩的眼睛为题目,有点意思。我们的常识是,口罩是戴在口上的,傻子才会让眼睛戴口罩。所以主题给人一种悬念,以便引人入胜。
诗中,作者结合自己感受,内心的沉闷及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的认识,并以此为视角,展现出了人类眼前面临的疫情困境,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无奈、恐惧和压抑。
诗中借阳光,东风,春风,白鹭等意象,步步相扣,引来希望,加深了一种回塑力量。
所以,诗人欲告之人们,不要让眼睛带上口罩,也不要只看眼前。这种象征与暗示有暗哑触及之感,能启发触动人心。
收尾可谓是画龙点睛,把整个诗的意图概括得淋漓尽致,亦使首尾得到呼应。总之,该诗是一篇值得一读的作品。
(后附原诗)

戴口罩的双眼
文/王新火
220-2-18
过午,懒散的阳光,在
宽阔的浚河岸边
漫游
凉凉的东风,佩戴着
一片鲜嫩的春色,轻柔
扑进我沉闷的胸怀
清脆的鸟鸣,尖细得
像一只逃逸的风筝,使劲
拉伸丝线,伸往蓝天
二月的春风,是聪慧
村姑用一双巧手
精致地剪裁出的,浚河
两岸的春天
此刻,我走进二月的剪影
伫立在荒草杂陈的岸坡
凝视着寂静的浚河
雄壮的水曲柳
低垂着岁月的沧桑
依偎着我的身影,沉默着
沉默的浚河,沉默得
像一首冰雪融化的诗歌
在风景的萧瑟里
坚强滞留,冬日的余寒
时值,新冠瘟疫
旋风一般,为祸人间
蔓延到鲜花的地盘
绽放着五颜六色的口罩
在初春季节,连空气
也恐吓着,奔跑
惊慌失措地,把城市的
大街小巷,驱逐到
隔离的空旷里
为了让感染摸不到
边际,一个枯燥荒凉的
冬末,把人类的呼吸
都深深地隐藏起来
镀金后的薄口罩,成为
这个季节里的
人类道德的最底线
闪闪的,如沉沦的地平线
这和无辜的野生动物
无关,甚至和这场
漫无边际的瘟疫
也无关!仿佛,人类只是
在和自身的顽疾作战
河滩,在口罩世界之外
还是那群洁白的白鹭
团聚一起,此刻正在回忆
上一个夏天的浪漫
鸟兽的眼光,从来不远
活在当下,就是
生命的极限
如果,人类走向衰老
首先衰老的,就是
带了口罩的双眼
华夏文化由诗林、投稿群,诗人和诗刊四个组成部分。华夏诗刊是华夏诗林和华夏诗人群体的网络社会文化刊物。
1⃣️华夏文化顾问团队:白玉兰,
灵川,华灵,张玉堂,司志华,王新火,甄峰,
抱朴含真,王博,李淑萍,蒋华,文之力,清荷诗语,赵成功,刘晔,百珍,尧桂莲
(排名不分前后)
2⃣️华夏文化编委成员:
王新火,白玉兰,西风,刘相东,厨留香,蒋华,李金国,落殇,许萧霞
3⃣️华夏诗刊编辑部成员:
主编火老师
釆理副主编白玉兰
技术运营主管西风
文稿副主编刘相东
朗诵副主编厨留香
编辑团队:
西风,尧桂莲,李金国,落殇,许萧霞
朗诵团队:
厨留香,蒋华,黄三梅
4⃣️群管分工:
诗林群:蒋华主管,黄三梅协管
投稿群:白玉兰主管,尧桂莲协管
诗人群:西风主管
5⃣️方向和宗旨:
华夏诗刊面向社会,面向网络,面向所有的爱诗人。以诗为主,同时也采编散文、杂文、小说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华夏文化主张真正而切实地为人民群众而创作。写人民大众看得懂,喜欢读的诗文作品。
坚持面向大众,面向社会,面向基层的原则,为草根诗人、作者搭建一个创作、交流和发表的平台。【华夏诗刊】欢迎各位积极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