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能驱除浮躁。疫情爆发至今,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 每天待在家里,感觉什么也不想做,时间就在不知不觉间,悄悄流逝了。有人为了关注疫情,不停地刷新闻。放下手机,又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只好躺着,睡着,虚度光阴。实际上,我们每天能获取到的有用信息,顶多30分钟就可以看完。 但大部分人却用了不止3个小时,去刷许多无用,甚至有害的视频和言论。 以至于内心变得无聊,浮躁。 如今的年轻人,极其缺乏静下心来,与自己对谈的能力。 这在疫情期间,尤为明显。
这让我想起,犹太教有一个叫“安息日”的节日。这一天最大特点是不能工作,商场、饭店、娱乐场所都关门谢客,公交车也停运。 人们在家中静心祈祷、反思,严禁走亲访友、外出旅游和参加其他社会活动。 唯独有一件事是特许的,那就是读书。 也因此,犹太民族的人口只占世界的0.2%,但在过去的100多年里,他们却获得了近30%的诺贝尔奖。
读书,是一个人沉淀下来审视人生的过程。 越是艰难的时刻,越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扎扎实实过好生活。因为只有静下来,才是一个人进入深度自省的开始。杨绛曾经说过:“许多人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对她而言,读书是一种信仰。 多读书,不仅能从中汲取处世之道,通情达理。 还能在任何境况下,保持清醒和淡定。 陈继儒在《小窗幽记》里说过一句话:“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读书能远离喧嚣,守得一方净土,有助于修身养性。 很多时候,外在的困难和挑战并不可怕,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2
读书,可以使人安心。古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疫情当前,最能看出一个人读书多少,学识高低。 有些人过度担心、恐慌,失去判断能力,听风就是雨,不断给别人添乱。 而有些人,主动自我隔离,待在家里,拒绝一切非必要活动,让病毒失去扩散的机会。 当灾难来临,一个人所学的知识,就是最有力的武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缺乏知识的人不知道严重性,坚决不戴口罩。 而学过生物的人,明白病毒传染的三个基本环节。
知道老年人是易感人群,新型冠状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而阻断传播途径的最好办法,就是戴口罩。曾经枯燥无味的知识,在这个时候,发挥了作用。一天晚上,新闻报道说,“75度酒精可以有效灭活病毒”。瞬间,网友炸开了锅,纷纷表示要喝酒防病。多少人呼朋唤友,外出喝酒,让坚守数日的“少出门、勿聚集”成了一句空话。而有知识的人,会仔细琢磨这句话。要知道,市面上常见的酒精饮品,最烈也才60度出头。再往上走的高度数酒精,根本不会用于日常饮用。其次,酒精要消灭冠状病毒,需要跟它接触。而冠状病毒在人的肺部,喝下的酒去的是肠胃。不同器官和系统,两者完全不沾边。更何况,喝酒伤身,在这个流感季节,乱喝酒,还有可能没病喝出病。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谣言,像抽烟防肺炎,宠物传播病毒等。无知的人总会轻信,而有识之士则会加以思考、辨别。 俗话说,“谣言起于惑者。”
同时,我们还知道了那些用专业知识和牺牲奉献,将疫情拦截在医院里,将我们隔离在安全中的一线医护人员们。
读书,照亮前行的路这一年的开头,过得很难。 但疫情终将结束,我们也终将整装待发。 继续面对艰难的生活,和这个不太公平的社会。 也许,你现在并不富裕,没有好的家境,没有优异的成绩,没有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但庆幸的是,有一件事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那就是读书。它可以帮你走出自我的狭小,领略世界的浩瀚,学会明辨是非,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你现在可以不优秀,但读书,能让你未来可期。
前段时间《主持人大赛》热播,评委董卿一如既往出口成章、气质如兰。 一颦一笑,一字一句都散发着魅力。 有人赞叹:“看董卿的节目,总是那么赏心悦目。” 大气、睿智、处变不惊,仿佛就是为她量身定做的代名词。 可曾经的董卿,也试过多次陷入事业低谷,无时无刻感到失落、焦虑和迷茫。而读书,成了董卿的救命稻草。通过读书的滋养,董卿平复了浮躁,想清了方向。通过继续升学进修,事业走出了泥沼,更上一层楼。
读书,是天堑变通途的机会,也是照亮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