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章枫山赶考途中对绝联》
兰 溪☆赵 锡 洪☆搜集整理
总 编☆北 极 星☆责任总编
副总编☆诗茵若雨☆责任编辑
主 编☆刘 茂 元☆执行主编
明朝时,浙江兰溪渡渎村出过一位颇有名气的二品大官。此人名叫章懋,字枫山。自幼刻苦攻读四书五经学,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诗词歌赋对联无不精通。17岁时他参加全省会试时得了头名,从此大名鼎鼎,远近闻名。1461年,那年25岁赴京考试,又高中进士。先后在翰林院任职。1464年12月,明宪宗准备来年正月元宵挂灯大庆祝,圣旨下来,命有才华大臣攒写诗词歌赋,以便挑选佳作录用。
章枫山,接到圣旨后,心里非常难过,忧国忧民之心油然而生。他想,南方已遭秋冬大旱,遍地灾民。许多老百姓的生活已在水深火热之中了,还搞什么“与民同乐”。于是,他马上写了奏本,第二天上朝对皇上念道:“现在江南,湖广一带久旱不雨,赤地千里,饿民遍野,吾皇应该与民同忧。若来年元宵节在全国大闹张灯结彩,吟诗作赋,喜庆元宵,实为不妥。望吾皇以民为本,与民同忧,将省下的银俩救济灾民乃为上策……”。
可是,明 宪宗根本不会所从章枫山刚才奏本。还不分清红皂白骂了章枫山一顿。龙颜大怒,当场喝令左右杖责章枫山五十大板。此外还将他逐出京城贬官到地方任职。
面对明皇朝的日益腐败,与官场的黑暗,章枫山干脆辞官回了兰溪家乡。那一年,他已41岁了。回到兰溪渡渎村后。他就四处奔波忙碌,终于创办了枫山书院,专心讲学,这时金华,衢州等地的莘莘学子纷纷慕名前来求学。几年功夫,章枫山的学生弟子就桃李满天下了。
章枫山为官时间并不很长,但他一生光明磊落,刚正不阿,为官清廉等品德,形响了后辈学生,也受到了老百姓的敬仰。他活了八十多岁,从官沦落为普通老百姓之后,生活十分简朴,几乎一贫如洗。据记县志记载他去死后,当地官员上报朝庭,由朝庭专拔银两而下葬的。关于章枫山传奇的一生,在民间流传许多故事,现在笔者搜集整理了他年轻上京赶考,路过杭州与农夫老汉巧对对联的故事。
1461年那一年,25岁的章枫山,去北京参加进士科考。路上,他独自一人,从兰江坐船顺水而下,到杭州后,再转走水路京杭大运河。然后可到京城。
这天中午,他到了杭州下码头,又准备步行到大运河码头换船。刚好路过杭州城郊的几个村庄,路上见到一位60多岁的老汉在池塘挖塘泥,然后肩挑两蕃箕塘泥呼哧,呼哧地挑来,当章枫山走快到他面前,他却把塘泥倒在了路的中间,这下可好了,小路当场堵塞了。章枫山见此情景,赶快施礼道:“老大伯为何将塘泥倒在路上……”
其实这位种田老汉,并非等闲之辈。他也读过几年私塾书。并且也会舞文弄墨,属于民间高手。他见章枫山长的细皮嫩肉,且书生打扮,断定是进京赶考的举人。只见老农笑了笑说:“小后生,你也是进京赶考的吧!”。章枫山说:“正是!”。
老汉接着说:“此举并无恶意,望恕罪!我只是拦人,想把我一句对联,考考你们这些书生,对得出从这路走过去,对不出,请你不要怪我拦路,也请绕道而行!”
章枫山听后,恭敬地说:“好格,依你吧,那你说出上联!”老汉手指着路上的塘泥,又指了指池塘里的水说道:
土也为地,水也为池,
地利池利,地池两利;
章枫山听了这拆字上联后,站在那儿琢磨思索了一会儿,还是没对出。心想还是绕道而行吧。当他绕道走了半里多路,迎面有一座木桥。看见一富翁老伙坐在轿里由两个轿夫正摇摇晃晃地走在这木桥上。此时,他晃然大悟,眼前豁然开朗,那对联终于有了绝对。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于是,他马上回头三步并两步朝老汉面前走去。
老汉只见章枫山回头了,估计可能对联想出来了,便远远地伫立在路上等候。章枫山走到老汉面前,施了个礼说:“我的对联已想出来了,不知妥当否,望老伯指指点!”
木乔为桥,车乔为轿,
桥摇轿摇,桥轿共摇。
老汉听后,小后生你对的真是绝对呀,天依无缝。接着老汉便问章枫生大名。当老汉得知章枫山是全省乡试第一名的人,便竖起了大拇,高兴的合不拢嘴。老汉和谒可亲地说:“难怪小后生有如此高才,此去上京科考,必中进士”……
没过一个月,章枫山果然中了进士。这正是:
枫山赶考遇老汉,塘泥拦路考对联
绝对对出露才华,佳话话传流民间
作于2020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