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汭送行
——《洛仓窖藏的传说》续篇
文/ 杨西京
贞观三年,一日闲暇,李世民和太史令李淳风闲聊,“当年吾攻下洛阳,生擒王世充,窦建德。回长安后,竟屡遭建成元吉兄弟合谋陷害,朕当初长叹,吾大唐九州之地,不容一功勋之臣;李家贵为天下第一家,难盛一贤孝儿男……”由此,倍感兴洛仓畔红脸老汉夫妇恩重义长。于是,让李淳风卜卦问路,于次日,带魏征一行数人,便装轻骑,二下中原,寻找恩人。
魏征按卦行走。不一日,来到河洛圣地巩县神都山下。见半山一座石头垒成的农家院,门上悬一酒帘,上书“伏羲在此演八卦,对面便是黄帝家”。一行人下马,进入院内。
这是一个坐北朝南簸箕形的院落。院东,一棵枣树,树冠西倾;院西,一颗枣树,树冠东倾,像两团嫩黄色的云朵,搭肩拉手,合二为一。时恰春未夏初,午时的阳光斑斑点点洒满一院。院门口,一道银蛇似的清溪,喷珠溅玉,流向山脚下的洛河。
店主大约莫五十来岁,赤裸着红里透亮的上身,一条白麻布,斜搭在肩上,手里掂着一根火绳。见有客来店,忙吆喝家人,打扫洁净,整治佳肴。眨眼功夫,枣树荫下摆好一桌。
店主邀李世民一行人入席。魏征搭眼一瞧,桌上十盘菜,红、黄、绿、紫、白,秀色可餐。
店主介绍道:“此为节令野蔬。”说罢,用枣木筷子一一点盘;“柳絮,枸朴穗,圪针芽,槐花,榆钱儿,面条菜,刺角芽,黄花苗,白蒿儿,猪毛衣儿菜。客家,请……”
李世民先是礼节性的执筷轻点,忽儿一筷快似一筷,只觉入口清香,舌苔生津,随啧啧称赞。
魏征见状,忙问:“店家,此桌可有讲究?”
“这叫春风邙岭十宝宴。”
“啊!”魏征手一颤,悄悄看下李淳风所示卦词,忙问,“贵店可有大业二年的洛口窖藏酒?”
店主惊得手上火绳一松,掉在地上。取下肩上的白麻巾,连连擦汗,急问:“客家可是从长安而来?可是天下第一姓?!”
李世民惊得停住筷子,眼看着店家那张惊慌失措的脸。魏征急答:“正是。”
店主人鸡子啄食似的连连点头:“有!有!有!”说罢,招呼家人,拿着撅头,在西边枣树旁挖起来,瞬即,店主从土坑中抱出一坛用谷草裹着的黑色四耳陶罐。
李世民一看,正是当年恩人疗伤犒军之酒,忙问:“此酒主人现在何处?”
“说来话长。三年前,也是这个时候儿,有一外地口音的红脸老汉携一麻脸妇人来店吃饭,说是已看了风信,申时在洛汭码头搭船回老家。临走,将这坛酒送我,言道,这是他一生珍存的最后一坛好酒。三年后,当有天下第一姓的贵人从长安而来,请将此酒敬他,并说,他老两口托您之福,逢天下太平,回老家和子孙团圆啦,万勿牵挂。”
一行人惊得不约而同放下筷子。
李世民问:“老人家,恩人他……不,不,那老两口从何处上船返乡?”
“客人慢吃,一会儿,我送您们去。”
饭后,一行人携着那坛酒,来到洛汭码头。洛汭码头乃河洛交通要津,这时辰,上下船的,装货卸粮的,人影挤扛,车马喧嚷。远瞧,黄河由西向东,洛河由西南向东北,两河在此地交汇。远看,黄洛两道激流,一浊一清,清浊交汇,黑白分明,但见左旋右转,形成巨大漩涡,两河相拥,恰似两尾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店主引李世民一行站到当初红脸老汉夫妇上船的地方,李世民瞪大双眼,寻搜着万船千帆中那个熟悉的人影。“恩人呐,你今在何处?可曾到家?一家人可否团圆?……”
魏征让随从打开那坛“洛仓窖藏”,李世民接过,高高举起,底朝天,口朝下,只见一道青黄透明的珍珠帘,落入水中,“哗……”一排数尺白浪,接过珍珠帘,旋即,一个回流,卷起美酒,奔涌而去,随即,一阵冲天酱香,弥漫在洛汭上空……魏征又看了看李淳风卦词,近前一步,轻声道:“陛下,看见否?前方那白帆下边不是恩人嘛!”
“在哪儿?在哪儿?!……”
魏征指着那千帆百船,朗声道:
天下有美酿,疗我圣主伤。
汉时皇封酒,天下第一香。
源在怀仁地,洛仓复窖藏。
君今来还愿,千里诉衷肠。
恩人今何在?载舟托大唐!
“噢”,李世民长悟一声:“天下百姓,皆朕恩人呐!”随即俯下身,鞠起一捧洛水,两行热泪,点点滴滴,化入水中……
抬眼远望,但见黄河滔滔,浊浪排空;洛水滚滚,碧波荡漾,远方,白帆千点,东征西下,渐行渐远……
作者简介:

杨西京,1951年1月出生。历任原武汉军区政治部干事、陆军20集团军地炮旅政治部副主任、巩义市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及《奔流》、《海外文摘》、美国《侨报》、泰国《联合日报》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500余篇(部)。曾获第二届奔流文学奖。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巩义市作家协会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