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作者:黄维生(中国)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图片选自百度

为祖国而歌 为雷锋而赞
文/黄维生
今天,我在沈阳档案馆讲堂,倾听了军旅作家、诗人胡世宗“畅谈雷锋精神”的报告。感受很深、教育极大。
《为祖国而歌》是胡世宗创作的一部书。他用诗歌、散文的形式把中国改革开放,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
在这里我想谈谈“雷锋精神”和我听了胡世宗老师报告的体会:什么是“雷锋精神”?也许很多人都已经淡忘了,其中也包括我。今天重温了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以雷锋名字命名,并通过雷锋言行事迹表现出来的。以雷锋的先进思想、高尚品德和崇高追求为基本内涵的一种伟大精神。”
雷锋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彰显了我们党的先进本色。内涵十分丰富,意蕴十分深刻,是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旗帜。具体表现在:
一、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二、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四、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五、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雷锋的青春,金子似地闪亮。”“雷锋的胸怀,海一样的宽广……”
这就是胡世宗对雷锋最准确的评价。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发自心底的对雷锋精神的赞颂。

1963 年 3 月 5 日,毛主席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如今已经整整54周年了,读起来还是那么亲切。我们的社会需要的就是“雷锋精神”,正是因为我们有了“永不冷漠的奉献精神,永不放弃的钉子精神,永不狂妄的螺丝钉精神,永在成长的谦虚精神。”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立于不败之地,祖国才会繁荣富强,我们中华民族才会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习近平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你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可见雷锋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显得多么重要。
当前,社会有些怪现象:“雷锋精神到底在哪 ?”当问起儿童时,他们都不知道雷锋是谁。何谈雷锋精神?我们大人都淡忘得所剩无几。多么可怕,多么令人担忧。所以说,我们党政机关、社会教育,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必须大力宣传、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正像我们区党校原校长王景尧所说:“雷锋精神,常讲常新。”
参加这次报告会的有:“雷锋生前战友、雷锋班战士、雷锋辅导过的学生、市档案局、区档案局、苏家屯区老干部局”等领导,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这次会议,达到了预期效果。既宣传了雷锋精神,弘扬了社会正能量、提高了自身修养,又搭建了无私奉献的桥梁。更是全面落实习近平“一带一路”的构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体现。
假如你是一滴水,是否能滋润土地,假如你是一缕阳光,是否能温暖一方。假如你是一个螺丝钉,是否能紧紧拧在机器上。
雷锋,1958 年从湖南长沙来到东北,从望城县农场来到辽宁鞍钢。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隶属于陆军第79集团军。在部队闻知:毛主席因群众生活困难,自己都不吃猪肉了。从那时起,雷锋更加勤俭节约,他把自己省下来的军装捐给灾区。雷锋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让人潸然泪下,每走一步都能谱写出动人心魄的篇章。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想: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精采。

今天的报告很有特色,得民心、顺民意、接地气。会议刚开始放映记录片,报导雷锋的先进事迹,然后是作家的演讲。当我听到雷锋洪亮的声音:“我为党为人民仅仅尽了自己一点应尽的义务,党和人民给予我很大荣誉,我真感到非常惭愧”。朴实的语言,震撼了我的心弦。我深感:“雷锋回来了,雷锋精神永在”。
军旅作家、诗人胡世宗,1965 年受到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受到诗人贺敬之的赞赏。并且为雷锋先进事迹写作《雷锋活着》《雷锋的胸怀》《一面鲜艳的红旗》《让雷锋无处不在》等优秀作品。我深感钦佩。
胡世宗在讲解时,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很荣幸地得到抢答,受到了老师认可。并在会场上赠送我《为祖国而歌》诗歌一书。老师还给我签名、照相留念,真是温馨极了。
此时此刻,我深深体会到:雷锋精神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传播、继承、发扬。
我愿意做一名无私的奉献者,我愿传播雷锋精神、传播社会正能量。我愿把这次胡世宗老师的报告传遍千家万户,让雷锋精神永放光芒。让我们为祖国繁荣昌盛而歌,让我们为雷锋精神永存而赞。
沈阳档案讲堂,军旅作家亮相。
胡世宗心畅想,雷锋精神发扬。
2017年4月13日于沈阳档案馆

【作者简介】
黄维生,网名:辰熙、1956年1月2日出生于沈阳。汉族、大专学历。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沈阳电务段工作。
2016年1月退休。参加了苏家屯区老干部局创客空间,多次在市委老干部局网站、区宣传部《苏新事儿》发表文章。散文《人民广场的笑声》《山里红》《赞十九大代表吴书香》等作品,受到广泛好评。
2016年30万字的,写自己儿子黄彧成长经历的纪实性作品《心声》付梓,无偿捐赠全区200本。
(黄彧2001年区高考状元,现任美国微软公司总部软件开发测试工程师)。
2017年参与了苏家屯区老干部局《晚晴红霞》一书的编印工作,并在里面发表作品11篇。
2018年创作的纪实性散文《高铁情思》入选苏家屯区政协编印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见证》一书。
2019年6月独立完成了单会生老师50万字的自传体纪实作品《岁月留痕》的编印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