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蓝文君,男,1952年生,河南省虞
城县蓝花门楼村人。中共党员,退休干部。中
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特约作家。
初克堡作品选《带着乡愁进北京》:格高.情真
文/蓝文君
如今能吸引读者眼球使其爱不释手的图书实
在不多,尤其是文学类新书更是如此。这与“时
代”有关,当人们的一切闲暇被网络等新媒体的
声色图像所充斥,纸质的阅读自然会受到冷落。
但也不尽然,真正的好作品仍会赢得读者。
2019年11月,我赴京参加一个小型会议,到京
的当天就有朋友向我推荐了新书《带着乡愁进
北京》,初克堡先生的一本作品选,2019年6
月刚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朋友介绍说,写得很
好,很有味道,正能量满满,很值得一读。在
京5天,白天参加会议,晚上拜读,仅用了4个
晚上,我就把这本长达36万字的作品选通读了
一遍。读后感简而言之为4个字:格高,情真。
格高:雅俗共赏呈大美
作品选共编入作者的散文11篇,中短篇小说13
篇,纪实作品16篇,新诗23首。从1980年创作
的《新年之夜》《水》《灯蛾》三首短诗,到
2017年创作的散文《偷来的西瓜最甜》,所选
作品的时间跨度长达38个年头。
通读全书,散文《妈妈花》写的是作者为给母
亲治病,费尽周折在家中精心栽培芦荟的感人
故事;短诗《返乡途中》写的是作者回乡探亲
途中追忆父亲的真情实感……所写之事,都是极
其普通的平常事,作者却写出了格高意远的“至境”。
请读他的纪实作品《乡贤老爸》中的片段:
爸爸是个老农民,爸爸是个老党员。他1948年
在土改中入党,党龄比许多人的年龄还大。
他80岁时还在村委会当会计,可能是全国年龄
最大的会计了。
说起爸爸的热心肠,好人缘,我从小就有切身
体验。在交通不发达的20世纪60年代,农村孩
子进城走乡全靠步行,路上遇见马车如能捎个
脚,那是难得一遇的好事……车老板大多脾气倔
强不开面(若是逢人都捎脚确实也拉不了),
小孩子要搭便车十有八九会碰壁。而我张口求
过几次,则是每求必应。之所以如此,就是沾
了爸爸的光。凡是遇到要搭车的孩子,车老板
首先会问你是哪个堡子的,姓什么,只要我报
上村名和姓氏,车老板立刻就会反问:“你是初
学孔家的吧?长得太像你爸了。上车!上车!”
有一个姓罗的车老板告诉我,他结婚不久,媳
妇和他闹离婚跑回了娘家。三九天爸爸和他一
起冒着北风烟雪,蹚着没膝的大雪,爬过九盘
岭,步行三十多里,到他岳父家,苦口婆心地
劝说,终于把他媳妇给领回来了。他由衷地感
叹:“要不是你爸,咱这个家早就散伙了。”
作者回顾了父亲在苦难童年中磨炼成长的经
历,真的印证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古训。
15岁爸爸在县城给商家当学徒,学会了记账和
打算盘。在商家学徒期间受到老板几次暗中的
金钱试探和考验,因此培育出廉洁自律的品
格。有了这样的思想底蕴,因此当会计50多
年,经手的钱物成千上万,面对利益的诱惑从
未动过歪念头,凡他经手的账目,历来清如水
明如镜,真个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新中国
成立以来搞过“三反五反”“四清”和“一打三反”等
以查经济为主的运动,爸爸从未被查出过任何
问题。有一次他去县银行取款,由于相信银行
工作人员,没有现场点验,回到信用社发现多
出600元(那时爸爸的工资才每月38元),他
立刻打电话告诉银行,接着急忙送回去。银行
奖励他一支英雄钢笔和一件背心。
1962年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动员干部回乡
为国家担担子。在组织动员下,爸爸无条件服
从,回到村里当起了大队会计。在当会计的几
十年里,爸爸仍热心为乡邻服务。
那时公社有邮递员,每隔一天来一回,每家收
到的信件、电报、汇单,都是爸爸义务挨家分
送,未出过丝毫差错。偶尔收到电报,爸爸会
马上放下手头的事儿,立马给送去。他常说,你不知道信里有什么要紧的事,晚一天就可能
耽误大事!
义务送信接电话这种琐碎的小事,可谓微不足
道,可爸爸一干就是30多年,总是那么耐心细
致,那就很不容易了。随着手机的流行,信
件、摇把电话才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爸爸靠
自己的仁义言行赢得了乡邻们的真诚信赖和爱
戴。有的人出门多日,家中无人,就放心地把
房门钥匙交给爸爸,委托爸爸代为照看。爸爸
还要去帮人喂猪喂鸡。
当然,作品中“老爸”成人之美、为成分高的子女
做媒、最终使其终成眷属;为1968年从北京下
放原籍回村的资本家一家人排忧解难,直到
1980年落实政策回京;为了一个病危青年的嘱
托,使断绝音信27年的父子终于取得了联系等
等,其感人之事实难枚举。
初克堡在结尾写道:
回首爸爸90多年的生命历程……虽然童年孤苦,
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没受过大的挫折和困难,一
贯与人为善,广受尊敬爱戴,快乐安度晚年。
如今衣食不愁,儿女孝顺,体健神闲。他最可
自豪的是比身边的伙伴都更长寿,已经五世同
堂,这是极少有人可以领略到的幸福。剩者为
王。这对亿万升斗小民来说,是毋庸置疑的硬
道理。爸爸以自身90多年的嘉言懿行,树立起
一位乡贤的形象。
读《乡贤老爸》,通篇没有一句华丽的语言,
全是平常用语,平铺直叙写了“老爸”善良、正直
的一生,却写得句句情真,字字感人,写出
了“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
材”(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初克堡作品的评语),
写出了“乡贤老爸”之大美!

情真:切切于心催人泪
著名作家贾平凹说:“文学书写的是记忆的生
活。”“语言除了与身体和生命有关外,还与道德
襟怀有关。”“一个人的社会身份是由生命的特质
和后天修养完成的,这如同一件器物,这器物
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初克堡的“后天修养”前面已有介绍,他曾“拿下
10个大专以上文凭和3个职业资格证书,以五门
412.7分的全国最高分考取研究生”。书的“序
言”里也有他的“自我介绍”:“生长在塞外小山
村,1977年恢复高考才跳出农门,是个原生态
的凤凰男。”“1977年12月至1992年12月的15年
间,他一共参加了274次考试,平均每20天进
出一次考场。”“寒窗苦学共获得10个文凭,谋
生就职于20个单位,村乡县市省部,每个台阶
都曾历练;文教农法党政企媒商军,社会常见
行当均有涉猎……”
那么他的“生命特质”又是什么呢?
他的“生命特质”是农民的儿子而又不是一般农民
的儿子,因为他的老爸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乡
贤。他的作品之所以写得“情真”,写得“切切于
心催人泪”,是他所特有的“生命特质”决定的。
请读《妈妈花》中的片段:
1996年11月妈妈被确诊为甲状腺癌,我把妈妈
接到北京诊治。……懂些中医的朋友告知,芦荟
可辅助治疗癌症,便四处寻觅。
买回库拉索芦荟后,每天给妈妈榨汁喝,尽管
不知是否有效……也把它当作营养品服用。直到
3年后妈妈去世,仍有十几株没用完……虽然妈
妈不在了……我却要永远培植下去。
2005年……芦荟搬进了新居……我把芦荟摆在妈
妈遗像前,跪在水泥地上,含泪给妈妈也给芦
荟磕了三个响头。
这株芦荟从1996年冬来到我家……它因给妈妈治
病来到我家,陪伴这株芦荟就是陪伴妈妈,每
天看见窗台上绿叶葳蕤的它宛如看见妈妈,因
此我管它叫妈妈花。
在这里,咱不说芦荟对妈妈的甲状腺癌的治疗
是否有效,只一个作者对于母亲的孝心,对
于“妈妈花”的崇敬和热爱,这就够了。作者对于
老人热爱,对于世间万人万事万物的感恩戴德
(很显然“妈妈”和“妈妈花”均是代表了世间万人
万事万物的),这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催人泪
下的至善之美。一个人能活到这般“格局”,这
种“高度”,相信在他眼里,世间无处不美好!
回家,回家,/又一次踏上返乡的旅程。/药品
营养品血压计,/吃的穿的用的,/塞满背包和
行李箱——/行李沉重,/心情轻松。
为什么呢?因为——
沉重的行囊装满儿子对父亲的深情。
而——
这次返乡,/轻装而行,不用大包小裹,/肩扛
手提,/离去的老父已不能享用这些。/行李轻
盈,/心情却铅一样沉重。/从此,每一次返
乡,/都是一次精神上的酷刑。
作者“2016年11月13日晚10点45分写于列车
上”的这首短诗,寥寥十几句,却写出了一个大
写男人对父辈的忠孝和担当:能对父亲提供帮
助,“行李沉重,心情轻松”。当父亲不在人
世,“行李轻盈,心却铅一样沉重”。只有心中装
满大爱和担当精神,才能写出如此充满似水柔
情而又椎心泣血的诗句来,给人以向善向上的力量。
读其文犹见其人。
读了《带着乡愁进北京》这本新书,著者初克
堡犹在眼前:他是一位经过大风雨、见过大世
面的人,是一位坚心守志、高风峻节的人,是
一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人,是一位贴
近生活、贴近庶民百姓的人。
1992年他读研时暑假回到乡下老家,一天正在
院中老梨树下读书写论文,妈妈对他说:“你一
天到晚总是看别人写的书,你怎么不能写本书
给别人看呢?”大字不识的妈妈这段话浅白而又
有哲理,成为鞭策他勤奋写作的永恒动力。早
年的初克堡多忙于学习和工作,我想他一旦有
了闲暇,必将“井喷”般文思泉涌,才气超然,再创佳作。

本 期 主 编 :葛 霞
本 期 推 送:蓝 文 君
欢 迎 关 注 商 丘 诗 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