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阳明心学主旨中,致良知是阳明先生最为核心的哲学理论。实则三个哲学命题是密不可分的,阳明先生早年龙场悟道之后提出心即理,就已经把知认定为心之本体,只是还没有拈出致良知三字诀而已。至于知行合一,阳明先生说“要皆行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知行合一作为一种功夫,其实就是致良知的功夫。
有关致良知的经典原文
壹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传习录》
良知只是个分辨是非的心,是非只是个喜好和厌恶。只要明白了喜好和厌恶也就明白了是非,只要明白了是非也就能把握万事万物的变化。
贰
知(良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
良知是心的本体,人人心中本来就自有良知。见到父母自然知道孝顺,见到兄长自然知道敬重,见到小孩要掉落井下自然有恻隐之心要去救助,这就是良知,不必向外求。
叁
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悌,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
——《传习录》
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的显现处,唯有一个真诚恳切,这就是良知本体。所以,推致这良知的真诚恳切去侍奉父母就是孝,推致这良知的真诚恳切去尊敬兄长就是悌,推致这良知的真诚恳切去辅佐君主就是忠。这唯一个良知,唯一个真诚恳切。
肆
盖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至于不可穷诘,而但惟致此事亲、从兄一念真诚恻怛之良知以应之,则更无有遗缺渗漏者,正谓其只有此一个良知故也。
——《传习录》
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乃至无穷无尽,但只要推致这孝亲敬兄般的真诚恳切的良知去应对千变万化,就不存在疏漏的问题,所以说千变万化只不过是一个良知是否推致的问题罢了。
伍
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传习录》
所说的格物致知,是把我们心中的良知用到万事万物上。我们心中的良知就是所谓的天理,把我们心中的良知天理应用到万事万物上,那么万事万物都得到天理了。求的我们内心中的良知是致知的功夫。使万事万物都得到天理是格物的功夫。
陆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传习录》
良知并不是从见闻上产生的,而见闻都是良知的作用。因此,良知不局限于见闻,但也离不开见闻。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良知以外,再别无他知。所以,致良知是做学问的关键,是圣人教人诲人的第一要义。
柒
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传习录》
人如果知道良知这个诀窍,任凭他有多少邪思妄念,良知一旦觉醒,就都自然消融。真的彷佛灵丹妙药一般,可以点铁成金。
捌
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传习录》
良知自然能知,原本是很容易的。只是因为不能致良知,所以才有“知之匪艰,行之惟艰”的说法。
良知一词来源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认为爱父母就是仁,敬兄长就是义,人的本心自发地知仁知义,这就是人的良知。
阳明先生赋予了良知更加丰富的内涵,推而广之,认为不仅知仁知义是良知,而且知礼、知是非也是人的良知,甚至整个道德本心所具备的能力皆可视为良知的内涵。阳明先生所说的良知,和天理名异而实同。天理,并不是外在的抽象之理,而是内在的本心的真诚恻怛,真诚恻怛的本心,昭明自然地表现出来,便是天理。所以阳明先生说“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
阳明先生所说的致是向前推致的意思,就是孟子所说的扩充。致良知就是将良知、天理,将良知所能觉察出的是非善恶,让它不被人的私欲阻隔、不被昏昧所蒙蔽,能够充分地呈现出来,发挥它本来应有的作用,再践之于行,以成就至高的道德行为。
阳明先生认为“良知自知”,良知作为一种道德意识,必然是它自己意识到自己,是一种根植于每个人内心的、每个人生而俱有的道德意识。而致良知却是一个反复前行的过程,永不间断,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