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建高铁征地拆迁工作:用真情奏响支农新篇章
——记德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袁桥镇牟庄村党支部书记牟士山

牟洪营供稿
核心提示:村支部书记、干部和共产党员们率先把自家房屋夷为平地,然后通过大喇叭广播宣传等方式,要求村民尽快拆迁完成,修建京沪高铁德州东站属于国家重点项目。无论任何人和任何户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参与清理现场,尽快的完成清障任务,给承建京沪高铁施工开放绿灯。

京沪高速铁路,简称京沪高铁客运专线,作为京沪快速客运通道,是中国“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的其中“一纵”,也是中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的一项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建设里程长,投资大,标准高的高速铁路。 原铁道部专家多次来牟庄村实地考察,召开论证会,一致认为在牟庄村建高铁站方便群众出行,能够实现“零换乘”,而且陇海铁路站基础扎实,更有利于整合铁道资源,达到资源共享,实现陇海铁路商丘站、郑徐高铁商丘站和商合杭高铁商丘站在德州“三站合一”,打造豫鲁苏皖周边地区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

事情来龙去脉将要追溯到2008年4月18日正式开工,2011年6月30日通车。京沪高速铁路21个站点的设置分别在:北京、廊坊、天津、沧州、德州、济南、泰安、兖州、枣庄、徐州、宿州、蚌埠、滁州、南京、镇江、丹阳、常州、无锡、苏州、昆山、上海。西环铁路乐东段全长约49.855公里,途经5个镇、34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征收土地面积3209.0889亩。

自当年8月8日征地拆迁工作启动以来,牟庄村抢抓进度,奋战半个月,顺利完成征地拆迁任务,完成正线范围内征地面积230亩,共拆迁建筑物206栋总面积6万多平方米,清理迁移苗圃15个,项目区内108座坟墓全部搬迁移址新墓地,清理迁移苗木近30多万株,沿线地表作物及附着物全部清理完毕。京沪高铁德州东站、京沪高铁综合客运站、地下广场、东风东路(面临着往北和往南拆迁各五十米改建成绿化带)、站前南路、站前北路等征地工作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还涌现出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先进人物。 拆了自家土地和两座老砖瓦房 ,在那时候,牟士山是山东省德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袁桥镇牟庄村党支部书记委员,也是征地工作组的成员。高铁指挥部组织的高铁铁路占压线部分已经征收拆迁完毕,他家有一座是老辈留下来五间老砖瓦房和十几年前新建一座四间砖瓦平房,就在此次高铁站前南路及绿化带项目的征地范围内。

常言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员和干部。在修建高铁站前南路征迁中,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发挥得尤为突出。“我是共产党员,拆迁从我家开始!”“我是村干部,房子我家带头拆!”在征迁签约现场,牟士山踊跃签约,踊跃拆房,成为一个个最激动动人心的佳话。这是他的一大家人奋斗了好几十年才盖成的新砖瓦房,牟士山说:“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现在要征迁,家人有些不舍得。”但是为了高铁建设从大局出发点着想,“当初盖这个房子,花了很多钱,请了不少亲戚朋友帮忙,花了很长时间才建成房,现在真的要拆了,确实于心何忍心里不好受。”然而,作为一名村支部书记,牟士山强忍着对于房子的感情,主动说服家人,第一个带头签订补偿协议书,并连夜组织家人搬家,第二天就把房交出去,成为牟庄村第一个拆除民房的农户。 当初在房子拆除的当天。牟士山在现场坐镇指挥,站在拆迁后的废墟上伫立良久,似乎要在这残砖断瓦上找回古老牟庄村的记忆。

“常在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思有时。”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看着曾经的家一会儿变成废墟,泪水一直在牟士山眼睛里打转。“作为一名党员,基本的党性原则不能不要,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建设,以后发展好了我们会盖更大更好的房子,规划小区搬进了新楼房。”牟士山这样劝慰自已妻子。随后,在他的带动下,周围农户也主动签订了补偿协议。在把家人安顿在简易的安置房后,牟士山又立马投入到牟庄村的征地工作中,让在场的干部和群众们感动不已。拆迁完房之后,十里八乡和周边的老百姓说牟士山真傻,傻的比较可爱,作为书记他到底图的是什么呢?……。 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是一次执政能力的考验,挑战和机遇并存。牟士山感叹说:“高铁能在牟庄村建火车站,我们一点也没有感到轻松,反而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压力更大、任务更艰巨。”记者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承接高铁,牟庄村每年不但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还要投资数亿元配套资金,这对本来财政就紧张的来说,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但为了牟庄村京沪高铁德州东站建设,我们无怨无悔! 社员们主动砍伐果树林和毁苗良田地,带头的征地不只是党员干部,还有许许多多普通群众。在此次修建京沪高铁综合客运站征地工作涉及到社员工130多亩果树林和种植良田地。种植果树林和良田地是多年来社员们主要经济来源,还有几个月就可以收获摘果卖钱和收良了,现在砍掉果树并对摘果损失很大。但社员们从大局出发积极参与行动,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清点工作完后,立即同意征地。

牟士山说:“我们牟庄村曾因闭塞而显得有些落后和原始,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较慢,“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面朝黄土背朝天,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则财用恒足,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现在难得有这样一个好的发展机遇,作为一村之长村干部的我,必须起带头作用,用实际行动支持修建高铁项目。”说到做到,随后,牟士山仅用二十几天时间就把征地范围内的果树林和良田平整清理了,为本村的征地工作做出了极好的表率作用。故土难离!虽说高铁给牟庄村发展带来机遇,但牟庄村群众要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土地时,感情上还是有些依依不舍, 多走访,深入群众,察村情民意,理清发展思路, 要让群众支持,就必须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先当好“村民”,再当好“村官”。为了尽快熟悉农民、融入农村,让农民接受牟士山、肯定他,牟士山给自己下达了一个任务,就是要在十天至半月以内熟悉和掌握全村的基本情况。所以,无论不管白天还是晚上、平日还是周末, 牟士山都到群众家中去坐一坐,和他们聊一聊家常,问一问他们有什么困难,对村“两委”班子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意见。在走访过程中, 牟士山重点访问两类人:一类是残疾人、特困户、孤寡老人、贫困老党员等弱势群体,了解他们的农业种植、家庭收入、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情况;另一类是村里的致富能手,他们见识比较广,视野比较开阔,对村里的发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不间断走访群众,牟士山不仅掌握了村里基本情况,熟悉了村里的风俗习惯,还与群众增进了了解、加深了感情。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贫富,理念决定方向。

长期以来,村级发展思路一致是空白,导致工作被动,发展成效不大,为了制定符合本村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思路,牟士山经常到村组干部家串门,和他们一起拉家常、想点子、出主意,共商脱贫之计,同定致富之策,通过相互访谈,并征求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经过与村“两委”班子反复讨论,充分酝酿,明确了“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思路,即围绕一个主题(抢抓机遇,逆势奋进赶超,破解难题推动跨越,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两个转变(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和服务意识,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力求三个突破(在矛盾纠纷调解上有突破、在调动群众积极性上有突破、在促进组与组之间和谐稳定上有突破),突出四个建设(党的建设、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实现五个提高(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群众整体素质、提高“两委”班子综合能力、提高“两委”班子团结质量、提高广大群众对“两委”班子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在工作中,牟士山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一直努力践行着这一开展农村工作的基本原则。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闲时牟士山在办公室里办公,会经常听到这些群众声音: “牟书记,麻烦你帮我写个证明和盖个公章吧!我要帮我小孩起个名申请户口”。“牟书记,低保可以领没有,麻烦你帮我问一下”。“牟书记,麻烦你帮我复印身份证,我要贷点款”。“牟书记,危房改造要来了没有,到时候帮我考虑一下,我家困难哦……”不管群众找牟士山干什么,牟士山都尽力把事情做好,如果不能马上办理的,牟士山会答应在什么时间办好,时间长了,找牟士山的群众也多了,挤破办公室和家中门槛,甚至于有时忙得连个早午晚饭都没有闲功夫吃。 做一名受群众拥护爱戴的好村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让牟士山明白了对待群众要放下架子、真心融入、沉下身子、真诚服务,对待组织要常怀感恩之心、尽心竭力地完成好安排的事项,对待责任要身心投入、真抓实干、积极作为,对待人生要不虚度、不埋怨、不悔恨。站在办公室里,记者俯视楼下:田野里,一块块整齐的旱作农业示范麦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新农村建设的工地上,机声隆隆,人声沸腾,一台台现代化的机械正谱写着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美妙乐章;新落成的村部安居社区,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一应俱全;平整宽阔的沥青和水泥路,畅通无阻,四通八达,任由现代化的农机具出出进进……。

牟庄村的京沪高铁德州东站征地工作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这其中得益于有像牟士山和共产党员干部们带头这样的好干部默默无闻的付出,他们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在从他们的身上却体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求真务实、勇于负责、忠于职守、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

记者手记:牟士山从1978年开始就在村里的生产队当会计,之后生产队取消,成立村大队,他又成为大队的计生主任,2000年成了村里的支部书记,一直到今天。42年,他已经记不清在村里做过了哪些事,唯一让他欣慰的是村民的收入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好。 领导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领导人民群众致富,搞活经济,给人民莫幸福。干部就是领导群众干事、干好事、干善事、干实事,干干净净做事,善为根本和为贵,廉得人心智生福;清官一任廉为本,理事万机正乃先,人无生而知之,惟有学而后知;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危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胸中正,则眸子焉,胸中不正,则脖子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踏踏实实为人,清正廉洁的工作;为群众起到一个标帅作用,做好人民的公仆。“用踏实的工作作风感动村民,在做好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的同时,村内每年为村民做两到三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只要你真正付出了,回报的是村民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村级建设。”牟士山在笔记中这么写着。 多年来,牟庄村先后获得 “省级林业工作示范乡镇村”、“省级绿化示范乡镇村”、“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村”、“全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市级合村建区先进单位村”、“全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村”、“全市‘十一五’促进全民创业先进单位村”、“市级文明乡镇”、“德州市五好乡镇村”、“德州市民营经济先进单位村”等荣誉称号。

在读《寻访历史名城》的封面有这么一段活很受启发:一座城市因穿越了历史的风风雨雨,历经兴衰更替而显得厚重、沧桑,正如一个人在一生必须经受种种磨砺才会变得丰盈、饱满。你每走过一座城市,就意味着经受了一次历史,也意味着你的生命完成一次超凡的锐变……我们在游历一个城市的时候其实就在翻阅一部历史,同时也是在经历另一次不同的人生体验。

作者简介:牟洪营,性别:男,民族:汉,1967年9月9日出生。笔名毋治.晓睦.不挡,微信名叫: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现住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德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作家协会会员,2002年3月12日荣获《德州日报》编辑和记者,2010年11月28日齐鲁晚报优秀最佳通迅员,2012年9月6日荣获《领导科学报》记者,2013年4月19日荣获《齐鲁晚报》记者。自1999年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山东广播电视报》、《农村大众》、《齐鲁晚报》、《德州日报》、《德州日报周末版》、《德州日报德城版》、《德州晚报》、《华夏牟氏》、《华夏牟氏望族报》、《商务时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中国交通报》、《读者文摘》、《菊城晚刊》、《长河晨刊》、《德州广播电视报》、《德州公安报》、《民俗与方志》、《平原古今》、《诗刊》、《散文诗》、《鲁北文学》、《山东工人报》、《山东青年》、《山东文学》、《齐河文学诗刊》、《小母指诗刊》、《知音》等报刊开始发表新闻、散文、诗歌等作品1000多篇作品,2005年在《现代交通报》上“我与交通同行征文”之中荣获优秀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