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李升旗,河北栾城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原新华社资深记者,后出任中国纺织报、中国民族报、中国企业政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高级记者。曾为首都部委报纸协会理事,中国报纸副刊协会理事,新闻作品和散文曾获国家级省部级大奖。已出版著作《西域探奇》《天山纪实》《热土回望》《履痕心迹》《苏味道诗译注》等。中国科普作家、中国苏东坡研究会会员。

故乡的河
我的家乡是华北平原一个十分平常的村庄,但是它的名字却有些古怪——东荆壁村。为何取此名字?在我村西口立有一块石碑,上云:“冶河流经此地,村民‘插荆壁,以限鱼’得名荆壁“。此碑是1987年河北栾城县政府统一设立的,即是说古时候先民们用荆条做网抓鱼(或“以荆做壁筑屋”),故而有了这样的村名。
我家乡有两条河,村西一条古河,村东一条新河。这两条河,承载了老少爷们几代人的记忆,也见证了共和国的成立成长和繁荣富强。

冶河,从村西由北向南流去。那是一条古老的河,俺村上了年纪的人都称它“月亮河”,官方称做“运粮河”。据河北省《栾城县志》载,冶河发源于山西平定县太行山里,经平山县、鹿泉县进入栾城县,它是利用自然河道兴修的水利工程,主要是官家运输粮草和百姓的出行交通,在古代交通很不便利的情况下,水运发挥了重要作用。据考证,它始建于北宋,老百姓称为“赵匡胤运粮河”,也叫“赵家河”。全长50多公里,流经栾城境内33公里,汇水面积281平方公里,自西北向东南流去,在闻名世界的赵州大石桥(世界最早的单孔石桥)与洨河交汇,且古运河与通向北京城的古御道(慈禧太后曾偕小皇帝光绪路经此道)相傍而行。千百年来“运粮河”为民谋了利,也活在一代又一代家乡人的口中。以荆叉鱼,或以荆做壁筑屋,也正是我村先民们与古河相依赖而生存的形象写照!
然而,古河太古太老了,在经过近百年来旧中国军阀混战民国腐败,尤其是日本鬼子的肆意残踏狂轰滥炸,古河早已面目全非破烂不堪了!到了解放初期,它已经成为一条害河,每到雨季河水泛滥肆意横流,淹没农田冲毁道路,临近村民叫苦不迭。记得1954年闹洪灾,古河大水泛滥冲破堤坝,沿着我村的道沟疯狂地向东南奔去,三天三夜村里人不敢出门。为此栾城县人民政府决心大力整治古河道,发动组织民工刨挖填埋车推筐抬,几年工夫就让它变成平涛绿野,到了收获季节,金穗闪亮分外喜人。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猛,国家修建的高速公路沿着古河道拔地而起,村里人若开上私家车,从这里出发两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首都北京,若做高铁仅仅一个小时!现今,国家大力提倡恢复发展传统文化了,今年初,栾城县委张书记带队考察了“运粮河”古河道断断续续的遗存,准备挖掘修复成景观,与已经开发的闻名中外的苏东坡祖籍三苏文化呼应相佐相依。

我村的另一条河在村东,由南向北流去,称为“石家庄环城水系”,老百姓称它为“民心河”!开挖修建时间是2008年。那一年,我退休回村里侍奉年迈的二老爹娘,恰遇石家庄市政府广张布告,电视里和村里的高音喇叭在大事宣扬,言说“环城水系”的好处,说是要走现代化发展之路,要把石家庄建设成花园城市,要天蓝地蓝水蓝,人们吃得好兜里有钱,更要环境优美心情舒畅。一开始,大家想不通,因为挖河要占地,庄稼蔬菜不能种了,有的人家还得拔坟移墓(可能破坏了自家风水),哭哭涕涕吵吵嚷嚷,影响了工程进度,村书记村长和党员干部们赶过来做工作,苦口婆心百般规劝晓明大义,大家终于明白了挖河的道理。于是,几十辆似巨型怪兽般的掘土机,轰隆隆吼叫着日夜不停地铲挖。终于,一条宽80米沿岸200米绿化带的人工运河,宛若自天而降,从我村西南流过来,沿着村南、村东蜿蜒向北而去,恰似一条长龙,浩浩荡荡地奔向华北平原上那条著名的河——滹沱河!

2011年,全长102公里的环城水系如期完工,实现了“水通、船通、路通、景通、林带通”五通并举,并具备防洪排涝、生态景观、地域文化、休闲娱乐、产业集聚等多项功能。它主要由城市污水净化处理水、南水北调供水和山区水库分流水形成,共汇成水面8.2平方公里、绿地24.5平方公里,总投资106亿。水系的建成,有效的改善了省会的生态环境。同时,与水系相伴而生的湿地公园、水景公园、泊水公园、故城遗址公园等18个精美而各具特色的公园,穿插着当地古老优美的人文故事传说,将沿着水系建成,犹如一串串葡萄漝漝闪光,充分展示出运河文化的古朴魅力。

去年夏天,我返乡小住,有幸浏览了现代运河——环城水系的大好风光。我家老宅在东荆壁村的东头,出得大门向东走500米,便是那葱葱郁郁的沿河百多米绿化带了。只见银杏、白杄、云杉、香柏、毛白杨,乔木灌丛藤本,高的矮的肥的瘦的壮的硕的,枝枝杈杈林林葱葱密密疏疏,形成一个又一个植物群落。绿色的王国里,夹杂着红的黄的紫的白的,一串串一嘟噜一片片的鲜花,姹紫嫣红艳丽夺目,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兴奋至极!到了河边,有人在垂钓,那都是我的乡邻们啊。我不便打扰,心想,如钓鱼这种文明享受也不仅仅是城里人的专利啦。
(刘建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