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雄王杰 8
文/周凤森
(8)

1950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又面临一次重大考验与选择,这就是应对朝鲜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相互对立的两大阵营,二战后朝鲜半岛以“三八线”为界划分南北两个国家,即社会主义北朝鲜与资本主义韩国,当时北朝鲜为了统一朝鲜半岛于6月25日发动了朝鲜战争。战争初期北朝鲜军队一路势如破竹,迅速南下,仅二个月时间就将南朝鲜军压缩在以釜山为中心的三角地带。然而9月15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仁川登陆,直接切断了北朝鲜军的后方军援及补给线,导致北朝鲜兵败如山倒,然后美军一路北上攻占平壤,并向中国边境鸭绿江推进,整个北朝鲜处于岌岌可危之中。中共中央对国际形势作出正确评估与研判后,果断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朝鲜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内反动势力尚未完全肃清的情况下被迫参与的一场对外战争!10月19日志愿军进入朝鲜半岛,一只“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战歌》也很快唱遍中华大地。这时,朝鲜战场的战地消息与志愿军故事也连续不断地传到华堌村小学,“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王杰和同学们放学路上就唱起志愿军战歌,而当前线传来胜利的消息以及志愿军的英勇杀敌的故事时,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斗志昂扬,纷纷表示:好好学习,增强体质,长大后投身到保家卫国的伟大事业中,保卫毛主席,保卫新中国,保卫社会主义。

1952年冬天,华堌村开办夜校,开展农民扫盲活动,为不识字的农民开班识字,提高文化修养,王廉堂被聘为村义务教员。每天晚饭后,刚满十岁的王杰都主动请缨,协助王廉堂在夜校工作,王廉堂也非常欣赏这位小助手。有一天晚饭后,王廉堂又喊王杰出发,“王杰,今天夜黑,早些点上汽灯,随我去夜校”,“嗯”,王杰爽快地答应着。王杰背好书包,提着汽灯走在前面,二人一起来到学校。王廉堂将汽灯挂在教室高处,擦净黑板,王杰则整理桌椅,打扫卫生,又招呼参加夜班的农民入座,王杰忙前忙后,似乎他就是这里的小主人。王廉堂上课时,王杰就站在门口清点人数,谁若缺课了,他就记下来,第二天王杰就上门补课,俨然成了学校助教,农民们都亲切地称他是“小王老师”。

1954年秋天,王杰和同村的王伟川、周文福三人一起考上金乡县城第一完小(现为金乡附小)。这三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孩子,又成为完小同窗。每天早上他们一起上学,又一起下课回家。一天下午放学后,天气阴沉,秋风怒号,王伟川和周文福正在学校门口等王杰一起回家,细密的小雨滴打在他们脸上,周文福说:“王杰每次都准时来,今天怎么迟到了”,王伟川说:“是啊,要不我们去教室找他,看王杰到底在干什么?”二人一起走进教室,只见王杰一人正在一个接一个地关窗户。王伟川带着怨气说,“王杰,你还不快走,马上就下大雨了,走慢了我们都跟着你挨雨淋”,王杰不急不躁地笑着说:“对不起,我刚离开教室,一看天要下雨了,要是关不好窗户,雨会把大家的课本都潲湿的,咱人淋透了,没事,书本要湿了,明天就没法读书了。”
几天后,放学路上,三人又冒秋雨回家。在雨中他们看到一位老农民,正吃力地用地排车拉着地瓜艰难行走。王杰见状对大家说:“来,我们帮他推推车吧”,周文福、王伟川都不愿意冒雨推车。王杰说:“老师经常给我们讲前线志愿军的故事,黄继光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枪眼,邱少云宁被烧死也不暴露志愿军的目标,他们死都不怕,我们还怕淋这点雨吗?”王伟川犹豫了一下,对周文福说:“反正我们顺路,听王杰的,那就推吧”。于是三人一起走上前帮助推车,王杰问:“老人家,您是哪村的”,“我是前边大孙庄村的”,老人回答,三人就一直帮老人推车到大孙庄,当王杰他们回到家时,全身早已湿透湿透了。

孔子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勤奋好学,与人为善,王杰就是这样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一个革命战士的成长历程,是由点点滴滴的善良故事垒彻的,这些故事看似平凡,但汇集起来却足以感动中国。王杰生前写下的日子犹如雷锋日记一样也曾感动过一个时代,王杰在日记中写到:“什么是理想,革命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为人民服务,这体现出王杰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当王杰成为了天下的学习榜样,当王杰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当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传遍神州大地时,一个伟岸的英雄形象早已跃然纸上,光照神州,而英雄王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却体现在平常生命的润物无声之中。


三木秉凤先生,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并于2016年6月组建文化群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于2017年 2月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并开展征文活动。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我们文人的责任!
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包括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让中华文化光耀四方。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